青蒿 鳖甲 汤作为 中医 温病学的经典 方剂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围绕其功效、主治及现代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 方剂 的价值与局限。
青蒿 鳖甲 汤的组成与源流

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五味药组成。该方创立于温病学说发展成熟的清代,是针对温病后期特殊病机而设的代表性方剂。
核心组成解析:
– 青蒿:清热透邪,引阴分热邪外出
– 鳖甲:滋阴退热,入阴分搜邪
–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养阴生津
– 丹皮:凉血散瘀,清血分伏热
功效与主治:如何理解 ” 养阴透热 ”?
核心功效解析
青蒿鳖甲汤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 ” 养阴透热 ”,这一独特治法体现了 中医 对温病后期病机的深刻认识。
养阴机制:
温病后期,热邪久羁,最易耗伤阴液。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潜阳;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润,滋阴降火。三药协同,针对阴液亏损的根本病机。
透热原理:
青蒿芳香透散,能引深伏阴分之热邪外出,其轻清透达之性,避免滋阴药壅滞留邪。这种 ” 透热 ” 方式不同于单纯清热,而是给邪气以出路,体现了中医 ” 因势利导 ” 的治疗思想。
主治病证特点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伏阴分之证。具体表现为:
典型症状:
– 夜热早凉:夜间发热,清晨热退,为邪伏阴分的特征性表现
– 热退无汗:热退时无明显汗出,说明非表证发热
– 形体消瘦:阴液亏损,肌肉失养
– 舌红少苔:阴伤之象
– 脉细数:阴亏有热
临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问题一:如何准确辨识适用证候?
临床使用青蒿鳖甲汤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准确识别 ”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 这一特定病机。
鉴别要点:
– 与气虚发热鉴别:气虚发热多为劳累后加重,伴气短乏力,而青蒿鳖甲汤证以阴伤为主
– 与实热证鉴别:实热证热势较高,多有汗出、口渴引饮,而非夜热早凉
– 与血瘀发热鉴别:血瘀发热多有固定痛处、舌质紫暗等瘀血征象
问题二:现代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上青蒿鳖甲汤主要用于温病后期,现代临床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现代应用:
– 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如病毒感染后低热不退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热症状
– 肿瘤 放化疗后:改善阴虚发热及副作用
– 慢性疲劳综合征: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虚热状态
问题三:方剂配伍的深意与加减变化
理解青蒿鳖甲汤的配伍奥秘,是正确应用的关键。
配伍精妙之处:
方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尤为精妙:鳖甲直入阴分,滋阴搜邪;青蒿芳香透络,引邪外出。二者一搜一透,相得益彰,使深伏之热邪有外达之机,而又不伤阴液。
常见加减:
– 阴虚明显:加沙参、麦冬增强养阴之力
– 热势较重:加白薇、地骨皮 强化清虚热
– 兼有气虚:酌加太子参、西洋参气阴双补
使用注意事项与禁忌
适用人群特征
青蒿鳖甲汤适用于温病后期,正气已虚,余邪深伏阴分的特定阶段。使用前需明确:
适用指征:
– 病程:温病迁延,已入后期
– 病机:阴伤邪恋,正虚邪伏
– 症状: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禁忌情况
禁用或慎用情况:
–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不宜使用
– 湿热证明显者慎用
– 脾胃 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
– 单纯实热证禁用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为青蒿鳖甲汤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药理作用:
– 解热作用:对多种发热模型均有明显解热效果
– 免疫调节: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既清除病原,又保护组织
–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组织损伤
– 保护阴液:调节水液代谢,改善机体脱水状态
结语
青蒿鳖甲汤作为温病后期养阴透热的代表方,其 ” 养阴不留邪,透热不伤正 ” 的组方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温热病的智慧。正确理解其适应证、配伍原理及现代应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医疗环境中,这一经典方剂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