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作为 中医 经典 方剂 之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许多人对这一 方剂 的理解仍存在不少疑问。本文将围绕蒿芩清胆汤的方歌、组成、功效及应用等问题展开深入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传统方剂。
一、蒿芩清胆汤的方歌及其意义

蒿芩清胆汤的方歌为:“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这首方歌精炼地概括了方剂的组成药物和主要功效。
方歌解析 揭示了方剂的核心特点:青蒿、黄芩为君药,清胆利湿;枳壳 、竹茹为臣药,理气止呕; 陈皮 、 半夏 、茯苓为佐药,和胃化痰;碧玉散( 滑石 、甘草、青黛)为使药,引热下行。这种药物配伍体现了 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然而,现代临床应用 中出现了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准确辨证使用此方?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与类似方剂有何区别?
二、蒿芩清胆汤的组成与配伍特点
蒿芩清胆汤的药物组成体现了精妙的配伍思想。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两药合用共为君药,针对少阳胆热的核心病机。
配伍分析 显示,竹茹甘微寒,清胆胃之热而止呕;枳壳 行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 、 半夏 、茯苓和胃降逆,燥湿化痰;碧玉散( 滑石、甘草、青黛)利湿清热,导邪下行。这种配伍既清胆热,又化痰湿,既治标又治本。
现代药理研究 表明,青蒿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炎、解热作用;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半夏、陈皮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这些研究为蒿芩清胆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蒿芩清胆汤的主治证候与临床应用

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 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临床应用问题 主要集中在如何准确辨证上。临床医生需注意,本方适用于湿热郁阻少阳,热重于湿,兼有痰浊中阻之证。若纯热无湿或湿重于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现代拓展应用 研究发现,蒿芩清胆汤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疟疾 、夏季 感冒 等疾病,只要符合少阳湿热痰浊证的病机,均可加减应用。
四、蒿芩清胆汤与其他类似方剂的鉴别
在中医临床中,蒿芩清胆汤常与小柴胡汤、温胆汤等方剂混淆,这是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正气略有不足;而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病机为湿热痰浊郁阻少阳,热重于湿。前者以和解少阳为主,后者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为主。
与温胆汤的鉴别:温胆汤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以痰热为主,湿热较轻;蒿芩清胆汤则以湿热为主,痰浊为辅,清热利湿之力更强。
五、蒿芩清胆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现代研究进展 显示,蒿芩清胆汤具有抗炎、解热、利胆、调节免疫等多重作用。其治疗 疟疾 的机制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密切相关,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则与调节胆汁分泌、改善胃肠动力有关。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包括:本方性偏寒凉,脾胃 虚寒者慎用;临床应用需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热重加 金银花 、 连翘,湿重加薏苡仁、白蔻仁;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六、结语
蒿芩清胆汤作为治疗少阳湿热痰浊证的代表方剂,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应用广泛。深入理解其方歌内涵、药物组成、功效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对于正确使用这一经典方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蒿芩清胆汤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但必须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避免盲目应用。
通过本文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蒿芩清胆汤这一中医经典方剂,解决临床应用中的困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