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作为 中医 经典 方剂 之一,在温病治疗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方歌解析入手,深入探讨其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传统名方。
一、犀角地黄汤方歌解析

“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这首方歌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犀角地黄汤的核心特点。首句点明 方剂 组成:犀角、地黄、芍药、牡丹皮;次句说明主要病机为血分热盛,胃火上炎;第三句指出主治范围包括发斑、发黄等阳毒症状;末句提示临床可随证加减,如加入柴胡、黄芩等药物增强清肝泻火之效。
理解方歌是掌握犀角地黄汤的关键,它不仅帮助记忆方剂组成,更揭示了 中医 辨证论治的精髓。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意义
1. 药物组成
犀角地黄汤由四味药组成:
– 犀角(现多用 水牛角 代替):为君药,性寒味咸,入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功效
– 生地黄:为臣药,甘苦寒,入心、肝、肾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 芍药(通常用赤芍):为佐药,苦微寒,入肝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牡丹皮:为使药,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消瘀
2. 配伍特点与原理
本方配伍精当,体现了中医 ” 君臣佐使 ” 的组方原则。犀角直清心肝火热,为君药;生地黄滋阴清热,助犀角凉血止血,为臣药;赤芍、牡丹皮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共为佐使。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效,针对温病热入血分证的核心病机,构成完整的治疗方案。
三、功效与主治范围

1. 主要功效
犀角地黄汤具有三大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犀角、牡丹皮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直接清除血分热毒。
凉血散瘀: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协同作用,既能清血热,又能防止血瘀形成,体现了 ” 凉血不留瘀 ” 的治疗思想。
养阴生津:生地黄在清热的同时还能滋养阴液,对于热邪伤阴的病证尤为适宜。
2. 主治病证
犀角地黄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病证:
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烦躁不眠,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脉数。
血热妄行证:表现为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发斑等。
阳毒发斑: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肤斑疹,色紫黑,伴有高热烦躁。
在现代临床中,犀角地黄汤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败血症、血液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属于血分热盛者。
四、临床应用关键问题
1. 犀角的替代问题
由于犀角已被列入禁用药材,现代临床多以 水牛角 代替。水牛角功效与犀角相似而力弱,使用时需加大剂量,一般为 30-60 克,先煎。亦有医家使用 玳瑁 、 羚羊角 等作为替代品,但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2. 辨证要点与禁忌
辨证要点:使用犀角地黄汤必须准确把握血分热盛的证候特点,主要依据为:
– 身热夜甚
– 各种出血表现
– 舌质深绛
– 神志异常(如烦躁、谵语)
禁忌证:
– 气虚出 血证:表现为气短乏力、舌淡脉弱
– 虚寒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 血瘀证无热象者
3.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犀角地黄汤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抗炎解热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降低体温。
改善血液状态:能调节凝血机制,改善微循环。
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为犀角地黄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五、临床运用与加减变化

1. 常用加减法
临床使用犀角地黄汤常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2. 与其他方剂的鉴别
犀角地黄汤需与以下方剂鉴别使用:
清营汤 :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心烦 不寐、斑疹隐隐,其热邪尚在营分,未完全入血;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症见出血、发斑、神昏等,病位更深。
黄连 解毒汤: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证,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为主症,其病位在气分;犀角地黄汤病位在血分。
掌握这些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准确选方用药。
六、结语
犀角地黄汤作为中医清热凉血的代表方剂,组方严谨,疗效确切。深入理解其方歌内涵、掌握其组成配伍、明确其功效主治,对于正确应用这一经典名方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临床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理论精髓,又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使这一古老方剂焕发新的活力,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值得注意的是,犀角地黄汤性属寒凉,易伤 脾胃,不宜久服。临床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避免盲目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