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医 药领域中,土茯苓和茯苓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虽然名称相似,但它们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许多人在选购和使用时常常混淆这两味药材,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本文将深入探讨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它们的特性和适用场景。
一、土茯苓与茯苓的来源与性状区别

土茯苓 ,又名冷饭团、硬饭,为百合科植物光叶 菝葜 的干燥根茎。它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南部各地,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土茯苓的药材性状呈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质地坚硬,断面呈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末特征显示其含有大量淀粉粒。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它主要寄生在松树根部,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茯苓的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外皮薄而粗糙,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质地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中间抱有松根(称为 ” 茯神 ”)。
从来源上看,土茯苓是植物根茎,而茯苓是真菌菌核,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二、土茯苓与茯苓的性味归经差异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它的药性相对平和,不寒不热,适合长期服用。
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虽然同样性平,但茯苓归经更广泛,特别是对心、脾二经的作用更为显著。
从性味归经来看,两者虽然性味相同,但归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作用方向和靶向器官有所差异。
三、土茯苓与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区别

土茯苓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解毒除湿:土茯苓最突出的功效是解毒,特别是用于治疗梅毒、汞中毒等。它能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对于因梅毒引起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有显著疗效。
通利关节:土茯苓能缓解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特别是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效果。
抗炎抗菌: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含有落新妇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茯苓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利水渗湿 :茯苓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能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湿排泄,用于治疗 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健脾和胃 :茯苓能增强 脾胃 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
宁心安神 :茯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改善 失眠 、多梦、 心悸 等心神不宁症状。特别是茯神(带有松根的茯苓),安神效果更佳。
增强免疫:茯苓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从功效上看,土茯苓偏重于解毒、通利关节,而茯苓偏重于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
四、土茯苓与茯苓的临床应用区别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
治疗梅毒 :土茯苓是传统治疗梅毒的要药,常与 金银花、甘草等配伍使用。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土茯苓能促进尿酸排泄,缓解痛风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
治疗肝炎 :土茯苓对急 慢性肝炎 有一定治疗作用,能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茯苓的临床应用
治疗脾虚证 :茯苓是四君子汤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治疗 脾胃 虚弱、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
作为药食同源之品:茯苓饼、茯苓糕等食品具有健脾利湿的保健作用。
五、土茯苓与茯苓的使用注意事项

土茯苓使用注意事项
- 肝肾阴虚者慎用土茯苓。
- 土茯苓不宜与茶同服,以免影响药效。
- 服用土茯苓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 孕妇及过敏体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茯苓使用注意事项
- 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不宜服用茯苓。
- 茯苓利水作用较强,阴虚津伤严重者慎用。
- 茯苓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服用前应咨询医师。
- 茯苓皮偏于利水,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清热利湿,茯神偏于安神,应根据需要选择。
六、常见问题解答
问:土茯苓和茯苓可以一起使用吗?
答: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土茯苓和茯苓可以配伍使用,如治疗湿热内蕴兼有脾虚的复杂病症。但具体配伍和用量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问:土茯苓和茯苓哪个更适合日常保健?
答:茯苓更适合日常保健。茯苓药性平和,是药食同源之品,可制作药膳,如茯苓饼、茯苓粥等,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而土茯苓偏于治疗疾病,特别是解毒,不适合作为日常保健长期使用。
问:如何辨别优质的土茯苓和茯苓?
答:优质土茯苓断面呈淡棕色,质地坚硬,粉性足;优质茯苓质地坚实,断面细腻,嚼之粘牙,以云南产的 ” 云苓 ” 品质最佳。
问:土茯苓能治疗现代疾病吗?
答: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可用于治疗 湿疹 、 银屑病 、痛风、 慢性肝炎 等现代疾病,但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结语
土茯苓和茯苓虽然名称相似,但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药材,从来源、性状到功效、应用都有明显区别。土茯苓偏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梅毒、湿 热疮 毒、痛风等疾病;而茯苓偏于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脾虚、心悸失眠等症。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药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无论是使用土茯苓还是茯苓,都应在 中医 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