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清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 中医 临床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见血清的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传统药材。
什么是见血清?

见血清,学名 Bletilla striata,为兰科植物 白及 的干燥块茎,主要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其名称源于其独特的止血功效,在 中医 理论中被归类为收敛止血药。见血清含有丰富的黏液质、淀粉、挥发油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它多种药理作用。
见血清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机制
止血功效
见血清最显著的功效是止血。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物理止血:见血清中的黏液质成分能在创面形成保护膜,促进血小板聚集
– 化学止血: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收缩局部血管,加速凝血过程
– 促进愈合:不仅能止血,还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抗菌消炎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见血清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 葡萄 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这一特性使其在治疗感染性创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保护胃黏膜
见血清能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壁的刺激,对胃溃疡、胃炎等消化道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见血清的临床应用

外伤出血
见血清粉末可直接外用于伤口,对刀伤、擦伤、烧伤等各类 外伤出血 均有良好效果。临床应用时,将见血清研成细末,均匀撒于创面,即可迅速形成保护膜,达到止血目的。
内科出血症
见血清对咯血、吐血、衄血等内科出血症状也有显著疗效。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与 阿胶 、生地等配伍治疗 肺结核 咯血;与白茅根、侧柏叶 配伍治疗胃出血。
皮肤疾病
见血清的抗菌消炎特性使其在治疗皮肤溃疡、湿疹 、 痤疮 等皮肤疾病方面表现优异。临床常用见血清配伍黄柏、苦参等药材,制成外用膏剂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
消化道疾病
利用见血清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中医常用其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通常与白芍、甘草等药材配伍,既能止血又能缓解 胃痛 症状。
使用见血清可能遇到的问题
不良反应与禁忌
尽管见血清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 脾胃 虚寒者慎用,可能引起 消化不良
– 孕妇使用前应咨询医生,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见血清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 与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合用可能降低后者疗效
– 与消化酶制剂同服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 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需监测血药浓度
质量鉴别问题
市场上见血清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需注意:
– 正品见血清呈不规则扁圆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
–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
– 选购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伪劣产品
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近年来,对见血清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其多糖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对 肿瘤 辅助治疗有潜在价值。此外,见血清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其提取物可用于开发新型生物敷料,促进创伤愈合。
随着现代提取技术的进步,见血清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纯度不断提高,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见血清有望在新型止血材料、消化道保护剂和皮肤修复制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结语
见血清作为传统止血良药,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正确认识其功效与局限性,合理使用这一传统药材,能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帮助。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见血清的潜在价值将进一步被发掘,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在使用见血清时,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内服情况下,应严格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