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汤作为 中医 经典 方剂 之一,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关于其原 方剂 量和配伍比例,历来存在不少争议和疑问。本文将深入解析桂枝甘草汤的经典配伍,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桂枝甘草汤的原方剂量考据

根据《伤寒论》记载,桂枝甘草汤的原方组成为: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现代计量单位换算,汉代一两约相当于现代的 15.625 克,因此原方剂量应为桂枝 62.5 克,甘草 31.25 克。
这一剂量比例在现代应用中引发了诸多问题:
剂量安全问题:按照原方剂量,单次服用量较大,可能超过现代药典规定的安全范围。现代临床多采用减量使用,通常桂枝用量在 9 -15 克,甘草在 3 - 6 克之间。
古今体质差异:汉代人体质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异,且当时药物多为野生,药效较强,直接套用原方剂量可能存在风险。
煎服方法差异:原方注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这种煎煮方式与现代常规煎药方法有所不同,影响有效成分的提取。
经典配伍比例的核心解析
桂枝甘草汤的经典配伍比例为 2:1,即桂枝用量是甘草的两倍。这一比例蕴含着深刻的 中医 理论:
辛甘化阳原理:桂枝性辛温,甘草性甘平,两药相配符合“辛甘化阳”的中医理论,共同达到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功效。
君臣佐使关系:在方剂中,桂枝为君药,主导温通心阳;甘草为臣药,既能辅助桂枝发挥作用,又能缓和药性,防止桂枝过于温燥。
药理协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桂枝中的桂皮醛与甘草中的甘草酸等成分相互协同,能增强抗炎、镇静、改善循环等作用。
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剂量调整问题:
临床应用中,医师常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桂枝与甘草的比例。对于阳虚明显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桂枝比例;对于中焦虚弱者,则可加大甘草用量。
适应症把握问题:
桂枝甘草汤传统用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等心阳虚证。现代扩展用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但需严格辨证,避免误用。
药物质量差异:
现代栽培药材与古代野生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直接影响疗效。建议选择道地药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
配伍禁忌注意:
甘草不宜与 海藻 、大戟、 甘遂 等药物同用,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等副作用,需特别注意。
现代研究与经典理论的结合
现代药理学研究为桂枝甘草汤的经典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
心血管作用:研究表明,桂枝甘草汤能改善心肌收缩力,调节心律,其作用与比例密切相关,2:1 比例显示出最佳效果。
抗炎机制:该方剂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这为治疗各类炎症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神经调节作用:桂枝甘草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镇静安神,又能在一定条件下兴奋神经。
合理应用建议

个体化剂量原则:
临床应用桂枝甘草汤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因素灵活调整剂量比例。
煎服方法优化:
建议采用传统煎煮方法,桂枝应先煎,甘草后下,以保留有效成分。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煮沸后再煎 15-20 分钟即可。
疗程与监测:
使用桂枝甘草汤应设定合理疗程,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 2 周,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血压、电解质等指标。
结语
桂枝甘草汤作为经典方剂,其原方剂量和配伍比例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智慧。在现代应用中,我们既要尊重经典,又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通过深入理解其配伍原理和作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这一经典方剂的临床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