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肾衰病(肾功能不全)专病门诊
依托上海市北部区域中医医联体的建设,中心通过专家社区工作室、社区护理中心、门诊及病房带教、健康科普宣传等切实可行的举措,为居民服务。

2023 年,成立了上海市北部区域中医医联体王怡名中医工作室控江社区工作站,在岳阳名中医王怡主任指导下,开设慢性肾病专病门诊。2024 年,获得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立项,开展肾衰病(肾功能不全)专病建设,采用指导治疗并重、中医西医兼用、社区和三级医院共管的模式,对慢性肾衰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治疗,延缓病程发展。
肾衰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属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范畴,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表现,常病及五脏,五脏虚损以脾肾为著,出现以乏力、水肿、恶心呕吐、气短便秘、皮肤瘙痒、眩晕、心悸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正虚邪实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正虚包括脏腑、气血、阴阳之虚损;邪实即是外邪、水湿、痰浊、瘀毒、风动等证。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劳倦过度、药物损伤、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有关。本病极易漏诊、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早中期防治及一些并发症的治疗,目前尚显不足。而在肾衰病的早中期,根据疾病的特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正是祖国医药的优势所在。慢性肾衰早期,疾病发展的进程及临床表现和原发疾病密切相关,以辨病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直达病所;慢性肾衰中期,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同时兼挟瘀血湿热痰浊等外邪,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延缓疾病恶化进程。
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青年名医、肾病内科专家王怡主任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各种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尿路感染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腰痛、水肿、排尿异常等病症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患者认可度高。
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肾衰病(肾功能不全)专病门诊,秉承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天教授、吴志英教授、彭培初教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结合王怡主任的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肾衰病(肾功能不全)方面,以专方专药证病合参、药食针浴多途并举为特色,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肾衰病病位在脾肾,核心为“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攻补兼施为纲。以“益肾泻浊方”特色验方为基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益肾、泻浊、化瘀三法并施,在改善倦怠水肿、夜尿频多等症状基础上调节水液代谢,促进肾络修复。

1、辨证针刺
取穴:主穴——双侧肾俞、双侧脾俞、关元、命门,以补法为主温补肾阳、健脾益气,也可加用艾灸治疗;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平补平泻,补益气血、脾肾双调。如伴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可加用双侧阴陵泉,平补平泻,健脾利水、通调水道;如伴见恶心呕吐、苔厚腻,可加用双侧丰隆、双侧曲池,以泻法为主,化痰泄浊;如伴见面色晦暗、舌质紫暗,可加用双侧血海,平补平泻化瘀通络、双侧太冲以泻法为主行气活血。针刺每次留针 20 分钟,每周 2 次。艾灸每穴艾灸 5 -10 分钟,每周 2 次。12 次为一个疗程。

2、耳穴治疗
取交感、神门、皮质下、肾、内分泌等穴位,手指按压,每日按压 3 - 5 次,每次每穴按压 30-60 秒,力度以轻微胀痛但可耐受为宜,隔日 1 次,双耳交替治疗,12 次为一个疗程。

3、穴位敷贴
采用黄芪、仙灵脾、大黄等药物加工后加入姜汁调成糊状,制约 2 厘米圆饼,外敷肾俞、关元、神阙等穴位,外覆医用胶布固定,2- 4 小时后揭除。隔日 1 次,12 次为一个疗程。

饮食:遵循“三低二高二适当”原则,即低蛋白、低脂肪、低磷,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
作息: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和重体力活动。
情志: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应对能力。
主诉:发现血肌酐升高 2 年余,腰酸乏力加重 1 周。
现病史:患者 2 年前发现血肌酐升高至 122μmol/L,未引起重视,后复查血肌酐渐升至 159μmol/L。近一周活动后气促,腰酸乏力,左踝轻度浮肿,纳差,夜尿频多,大便偏烂,日行 1 - 2 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既往史:有高血压史 40 年,无糖尿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 3 期。
中医诊断:肾衰病(脾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肾。
处方:益肾泻浊方加减。
党参、黄芪、仙灵脾、炒山药、川芎、白茯苓、炒白术、制大黄、六月雪、积雪草、金蝉花、泽泻。
每日 1 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连服 14 剂。
结合针灸、耳针等外治疗法。
针刺:
取穴: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脘、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补法为主,温补脾肾;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平补平泻,化湿利水、益气固本。每次留针 20 分钟,每周 2 次。
艾灸: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每穴艾灸 5 -10 分钟,每周 2 次。以温阳散寒,增强疗效。
耳针:
取穴:肾、脾、内分泌、三焦、皮质下。每日按压 3 - 5 次(每次每穴 30 秒),以微痛热胀为度。每周 2 次,双耳交替。
并嘱其遵循“三低二高二适当”原则调整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诊:
患者左踝浮肿减轻,仍觉乏力,胃纳一般,大便偏烂,日行 1 - 2 次,夜尿 3 次。原方加炒杜仲、砂仁,服用 14 剂。继用针灸及耳针治疗,取穴不变。
三诊:
患者左踝浮肿消失,劳累后按之明显,腰酸乏力减轻,胃纳一般,大便调,夜尿 3 次。原方去泽泻,加丹参、山萸肉,服用 14 剂。暂停针灸及耳针治疗。
治疗 3 月后,患者复查血肌酐降至 133μmol/L。半年后随访血肌酐稳定在 120-130μmol/L。
按语:
《景岳全书·肿胀》谓:“水肿等证,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本案患者八旬高龄,症状符合脾肾气虚、水湿内蕴肾衰病的特点。治疗以“健脾益肾为本,泻浊化瘀为标”为纲。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制大黄通腑泻浊,六月雪解毒利湿,积雪草化瘀通络,全方攻补兼施,补泻有序,再结合针灸、耳针等外治之法辨证治疗,内外合治,共促肾络修复。“三低二高二适当”之食养,乃《内经》“五谷为养”于肾病之变通;嘱怡情避劳,则合《上古天真论》“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之养生真谛。
▷肾脏病的早期信号
1、尿量改变:
尿量减少,或夜尿次数增多(超过 2 次)。
2、尿色改变:
呈洗肉水色(血尿)。
3、尿中泡沫:
多为细密、不易消散的泡沫,类似啤酒泡沫。
4、水肿:
晨起眼睑、颜面浮肿、傍晚脚踝、下肢浮肿,按压后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缓慢(需要几秒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5、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较突然,或原有高血压变得难以控制,且常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
6、乏力、面色苍白、口中有氨水味(类似尿味)。
7、食欲减退、恶心、皮肤瘙痒。
▷肾脏病早期发现的检查三部曲
1、查尿常规:
关注尿蛋白(PRO)、潜血 / 红细胞(BLD/ERY)、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是更敏感的早期肾损伤指标。
2、查肾功能:
关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等指标。医生会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体重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是判断肾功能分期(如慢性肾脏病 1 - 5 期)的核心指标,比单纯看血肌酐更准确。
3、查肾脏 B 超:
观察肾脏大小(萎缩提示慢性化)、形态、结构(如皮质厚度)、是否有结石、囊肿、肿瘤、积水等问题。B 超虽不能直接测功能,但结构异常(如萎缩、积水)通常伴随功能下降。
▷肾脏病的高危人群
1、高血压患者
2、糖尿病患者
3、65 岁以上老年人
4、其他:肥胖者、高脂血症患者等;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含有肾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某些重金属)的中药 / 保健品,有肾脏病家族史者。
▷检查频率
普通人群:
每年进行 1 次健康体检,务必包含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等,计算 eGFR)、肾脏 B 超。
高危人群:
每 6 个月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 / 肌酐比率(ACR);
每年检查肾功能(血肌酐等,计算 eGFR)和肾脏 B 超。
已有异常信号者(如泡沫尿、水肿):
立即就医!
医生通常会安排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等,计算 eGFR)、肾脏 B 超作为初步检查。
根据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做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 / 肌酐比率(ACR)等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