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是指膝盖前方的三角形骨头(髌骨)因外力作用脱离正常位置,通常向外侧移位。这种情况常见于运动损伤、先天结构异常或肌肉力量不平衡的人群。当膝盖受到不当外力,如突然扭转、直接撞击或过度伸展时,极易导致髌骨脱离其正常轨道。
髌骨脱位的常见原因与风险因素
膝关节受力异常 是导致髌骨脱位的主要诱因。具体表现为:
- 运动损伤:篮球、足球等需要急停、转向的运动中,膝盖扭转力过大
- 肌肉不平衡:大腿内外侧肌肉力量不均,导致髌骨被拉向一侧
- 先天因素:膝关节结构异常,如髌骨位置偏高、股骨滑车发育不良
- 外伤撞击:直接暴力作用于膝盖侧面,迫使髌骨移位
髌骨脱位的识别与诊断
髌骨脱位通常伴有明显症状:膝盖剧烈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膝关节处可见明显畸形。严重时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膝关节感觉 ” 卡住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和 X 光、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脱位程度及是否伴有软骨损伤、骨折 等并发症。
中医 复位方案详解
中医治疗髌骨脱位有着悠久历史,强调 ” 手法复位、中药辅助、功能恢复 ” 三位一体的治疗理念。
手法复位技术
专业中医师会采用轻柔的手法将脱位的髌骨恢复至正常位置:
- 牵引回纳法:先轻微拉伸小腿,缓解周围肌肉痉挛,然后用拇指将髌骨推回正常位置
- 屈伸复位法:在适当屈膝位置进行复位,减少组织阻力
- 理筋顺骨法:复位后理顺周围韧带和肌腱,恢复软组织平衡
复位过程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切勿自行尝试,以免加重损伤。
中药辅助治疗
复位后,中医常配合中药治疗促进恢复:
- 初期(1- 2 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 中期(2- 4 周):以续筋接骨、促进组织修复为主,可选接骨七厘片
- 后期(4 周后):以强筋健骨、补益肝肾为主,常用健步虎潜丸
外用中药如金黄散、活血止痛膏等也可局部敷用,加速肿胀消退。
固定保护与康复训练
固定保护措施
复位后的固定至关重要,通常需要:
- 支具固定 :使用膝关节支具或 石膏 托固定 4 - 6 周,限制膝关节活动
- 护膝使用:恢复期使用功能性护膝,提供额外稳定性
- 辅助行走:初期使用拐杖,避免患肢完全负重
阶段性康复训练
科学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第一阶段(固定期)
– 踝泵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萎缩
第二阶段(去除固定后)
– 膝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屈伸范围
– 直腿抬高:增强大腿前侧肌群力量
– 平衡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
第三阶段(功能恢复期)
– 闭链运动:静蹲、上下台阶训练
– proprioception 训练:平衡板、单腿站立等
– 渐进性力量训练:强化大腿内外侧肌群平衡
预防髌骨脱位复发的关键措施
预防髌骨脱位复发需要综合策略:
强化膝关节周围肌肉
- 重点加强股四头肌,特别是内侧头(VMO)
- 平衡大腿内外侧肌群力量
- 增强臀肌和核心肌群,改善下肢力线
改善运动技巧
- 学习正确的落地和转身技巧
- 运动前充分热身,增加关节灵活性
- 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高强度运动
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
- 高风险运动时佩戴功能性护膝
-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提供良好支撑
维持健康体重
- 减轻膝关节负荷
- 均衡饮食,确保骨骼健康
注意日常姿势
- 避免长时间膝盖弯曲的坐姿
- 上下楼梯时保持身体稳定
结语
髌骨脱位虽然痛苦,但通过及时正确的中医复位、科学的固定保护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良好功能。预防复发则需要长期坚持针对性的肌肉训练和运动习惯调整。若曾有髌骨脱位史,建议定期复查,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确保膝关节健康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