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脱位 的常见原因与症状
手腕受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严重的手腕损伤可能导致腕关节脱位。腕关节脱位是指腕部骨骼的正常对位关系发生异常改变,通常伴随着关节囊和韧带的损伤。
主要原因包括:
– 摔倒时手掌着地支撑身体重量
– 运动过程中的剧烈碰撞或扭转
– 交通事故或工作意外
– 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脱位
典型症状表现为:
– 腕部剧烈疼痛和明显肿胀
– 关节畸形或异常突起
– 手腕活动功能受限
– 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或刺痛感
中医 复位技巧详解
中医在治疗腕关节脱位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强调“手法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诊断与评估
在进行任何复位操作前,必须进行详细诊断,确认脱位类型和程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特别是手法触诊,确定脱位方向和是否合并 骨折。
常用复位手法
牵引复位法
这是最常用的腕关节脱位复位技巧。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助手固定患者上臂,医生握住患者手掌,沿肢体纵轴方向持续牵引,同时用拇指在脱位处施加适当压力,听到“咔哒”声表示复位成功。
旋转复位法
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腕关节脱位。在持续牵引的同时,医生根据脱位方向适当旋转前臂,配合局部按压完成复位。
按捏复位法
对于轻度脱位,医生可通过直接按捏脱位的骨骼,使其回归正常位置。
重要提示:复位操作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执行,不当操作可能导致血管、神经损伤或加重病情。
复位后的固定方式
成功复位后,适当的固定是确保恢复的关键环节。
小夹板固定
中医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是腕关节脱位后的常用方法。根据患者腕部形状定制 柳木 板或竹板,用绷带固定,既能保持复位位置,又允许适当的功能活动。
固定要点:
– 保持腕关节功能位(背伸 20-30 度)
– 固定范围通常从前臂中段至掌指关节
– 定期调整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石膏 固定
对于不稳定型脱位,可采用石膏固定 4 - 6 周。石膏能提供更稳定的支撑,但缺点是固定范围大,可能导致关节僵硬。
功能位固定原则
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方式,都应遵循腕关节功能位原则,即保持腕关节轻度背伸,手指微屈,拇指对掌位,这样有利于后期功能恢复。
日常防护与康复锻炼
预防腕关节脱位和促进康复同样重要。
日常防护措施
- 运动前充分热身,特别是腕关节
- 佩戴防护装备参与高风险运动
- 避免单手支撑突然摔倒
- 加强腕部周围肌肉力量训练
- 工作中注意 ergonomic 原则,避免腕部过度负荷
康复锻炼阶段
固定期(伤后 1 - 3 周)
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积极活动手指、肘部和肩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中期康复(固定解除后 1 - 2 周)
进行腕关节无负重活动,如腕部顺时针和逆时针缓慢旋转,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后期康复(伤后 5 - 6 周)
开始力量训练,如轻量级哑铃腕屈伸、握力器训练等,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除了复位和固定,中医还有许多辅助治疗方法促进恢复: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后期采用强筋壮骨 方剂,如健步虎潜丸。
针灸疗法
选取阳池、阳溪、大陵等 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加速组织修复。
推拿 按摩
在固定解除后,通过专业推拿手法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
何时需要手术治疗
大多数腕关节脱位可通过中医手法复位成功治疗,但以下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 复杂性脱位合并骨折
- 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
- 陈旧性脱位(超过 3 周)
- 伴有血管、神经严重损伤
结语
腕关节脱位是严重的手部损伤,及时正确的中医复位和科学固定是恢复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合理锻炼腕部力量,可以有效预防腕关节损伤的发生。如有腕部受伤,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和治疗,避免因自行处理不当导致长期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