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圆癣?认识皮肤上的圆形斑块
当发现身上出现圆形斑块时,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圆 癣。圆癣,中医 称为“金钱癣”或“体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其特征确实是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环形斑块。但并非所有圆形斑块都是圆癣,这需要仔细鉴别。
圆癣的典型特征:
– 边界清晰,呈环形或半环形
– 边缘略微隆起,可能有小丘疹、水疱或鳞屑
– 中心区域趋于正常,形成“红圈”现象
– 常伴有瘙痒感,出汗后加重
– 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
需要鉴别的其他皮肤病:
– 银屑病:鳞屑较厚,刮除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 玫瑰糠疹:先出现“母斑”,随后扩散,多沿皮纹分布
– 环形红斑:多形性红斑 的一种,可能与过敏或感染有关
–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边界不如圆癣清晰
圆癣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圆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这类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因此在夏季更为常见。中医认为圆癣属于“虫”邪致病,与风湿热邪侵袭肌肤、虫毒外染有关。
感染途径:
– 直接接触:与患者或携带者的皮肤直接接触
– 间接接触:共用毛巾、衣物、鞋袜等个人物品
– 自体传播: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传播而来,如脚气传播至躯干
– 动物传播:宠物(猫、狗)携带真菌传染给人类
易感因素:
– 湿热环境工作或生活
– 免疫力低下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多汗体质
– 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患者
中医视角下的“杀虫”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圆癣强调“杀虫止痒,清热燥湿”,既注重祛除病因,又重视调整体内环境,防止复发。
内服方药:
1. 清热利湿汤(适用于湿热证明显者)
– 组成: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土茯苓
–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外用方案:
1. 传统药浴:
– 黄柏、苦参、地肤子 、 白鲜皮 各 30 克,煎汤外洗
– 每日 1 - 2 次,每次 15-20 分钟
现代药物配合治疗建议
在中医治疗基础上,可结合现代抗真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常用外用抗真菌药:
– 咪康唑乳膏:广谱抗真菌,每日 2 次
– 特比萘芬乳膏:杀菌作用强,每日 1 - 2 次
– 克霉唑软膏:经济实惠,每日 2 - 3 次
使用注意事项:
– 涂抹范围应超出皮损边缘 2cm 左右
–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 2 周,防止复发
– 如有刺激或过敏反应,立即停用
严重病例的口服药物:
– 伊曲康唑: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特比萘芬: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预防措施与隔离管理
圆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适当的预防和隔离对控制传播至关重要。
个人防护措施: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皱褶部位
– 避免与患者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
– 穿着透气吸汗的棉质内衣
– 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健身房)穿自备拖鞋
家庭隔离建议:
– 患者毛巾、衣物单独清洗,最好用开水烫洗
– 床上用品定期曝晒或热水清洗
– 浴室地面、浴缸使用后及时消毒
– 家庭成员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检查
环境消毒方法:
– 阳光暴晒:真菌对紫外线敏感,衣物、被褥经常晾晒
– 高温消毒:55℃以上热水浸泡 30 分钟可杀灭真菌
– 消毒液擦拭:对可能污染的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生活调护与饮食建议
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生活调理预防圆癣的发生和复发。
饮食原则:
– 宜食:清热利湿食物如绿豆、薏米、苦瓜、黄瓜
–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甜食及发物(海鲜、羊肉等)
生活习惯:
– 避免过度搔抓,以免扩散和继发感染
– 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
–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保健方法:
– 穴位 按摩: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有助清热祛湿
– 药膳 食疗:土茯苓煲龟、薏米绿豆粥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多数圆癣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治愈,但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皮疹范围广泛或迅速扩大
– 自行用药 2 周无效
– 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化脓
–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 婴幼儿、孕妇或免疫力低下者患病
身上出现圆形斑块不一定就是圆癣,但如有疑虑,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圆癣具有独特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调节,西医针对病原体,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同时,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适当的预防措施是远离圆癣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