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高致残致死,中医张育新主任详解 “通补并用” 疗法

43次阅读

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高,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 1500 万人, 居各种死因首位。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心血管疾病, 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太乙堂医院资深中医专家张育新主任给出和答案是: 通补并用。

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产生重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高致残致死,中医张育新主任详解 “通补并用” 疗法插图

张育新主任介绍说,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 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 气得之而静谧。”“盖气与血, 两相维附, 气不得血, 则散而无统, 血不得气, 则凝而不流。”可见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

张育新主任进一步解释说, 气滞血瘀是实证, 气虚血瘀则是本虚标实。比如冠心病即是阳气亏虚所致。“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 主阳气与血脉, 阳气虚亏, 可致血脉瘀阻作痛。冠心病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临床上发现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 超过七成。但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 并无气虚征象, 可归为气滞血瘀证。气虚引起血瘀, 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 导致心脉瘀滞, 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心绞痛发生时的气短、胸闷、自汗、心悸, 就是气虚的证候, 而胸部作痛以及舌黯、瘀斑等则是血瘀的表现。

张育新主任总结说, 中医认为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 血可以载气运行。气不得血, 则散而无统; 血不得气, 则凝而不流。气虚导致的血瘀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病机。

心血管疾病治疗关键, 是处理好通与补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高致残致死,中医张育新主任详解 “通补并用” 疗法插图1

张育新主任强调说, 鉴于只有阳气充裕, 人体的血液循环才能获得充足的动力来源, 故此心血管疾病在治疗上应当遵循“以补为通, 以通为补, 通补并用”的原则。在临床上应结合兼证的不同予以科学组方立法, 具体症候及疗法包括:

1、痰浊: 胸阳不振, 津凝为痰。其特点为舌苔厚腻, 口黏无味, 胸腹胀满, 纳食不香, 脉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阳。

2、寒凝: 胸中阳微, 寒邪侵袭, 脉泣不行。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 痛时肢冷汗出, 面色苍白, 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

3、阴虚: 阳损及阴, 阴精不足。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 或舌有裂纹, 五心烦热, 心烦少寐, 口干喜冷, 小便黄, 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

4、气滞: 气机不畅, 血脉泣涩。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 两胁不适, 胸闷不舒, 脉弦。此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治宜行气解郁。

张育新主任提醒说, 在治疗过程中, 还应注意标本缓急。标证较重而突出时, 比如舌苔厚腻、脘腹痞满等痰湿阻滞明显者, 宜先用宣痹通阳, 并结合活血化瘀; 心绞痛发作较频者, 可以活血为重点, 佐以芳香温痛或行气解郁, 以缓其急, 然后再兼顾正气, 通补兼施。

心血管疾病高致残致死,中医张育新主任详解 “通补并用” 疗法插图2

另外在具体用药时要注意补中兼通, 通中有补, 调和阴阳, 脏腑相关之准则。因为补而不通则气壅, 气壅则加重阻塞, 因此在用补气药时, 除与活血药同用之外, 可适当加一味行气药。用通法时, 要注意祛邪而不伤正, 如只攻不补, 日久将使病人正虚益甚, 因此在使用通法时, 也当酌情加某一味补药: 用补阳药时, 应适当加一味补阴药; 用补阴药时, 则应加一味补阳药,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补阳护阴, 补阴顾阳。因为中医认为阴阳互根, 阳生阴长, 阴生阳藏。

临床实践证明, 心血管疾病论治的关键, 在于处理好补与通的关系。即用补法扶正, 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用通法祛邪, 以缓标证之急, 使心绞痛的症状,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缓解甚至消除。

大夫档案

心血管疾病高致残致死,中医张育新主任详解 “通补并用” 疗法插图3

张育新

南京太乙堂医院资深中医专家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

擅长:

心脑血管疾病 : 高血压、脑梗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颈动脉斑块、血管性痴呆、神经衰弱、帕金森、面瘫、三叉神经痛、头晕头痛、肌无力等疑难杂症。

疼痛疾病 : 颈椎病、肩膝髋踝关节疾病、颈椎小关节错位、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肌筋膜炎、椎间盘突出、神经根黏连等骨伤病科疑难杂症。

正文完
 0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于2025-10-22发表,共计1648字。
转载说明: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