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大附一院杨文明:32 年专攻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协同西医守住 “最后记忆”

17次阅读

近日,记者走进安徽 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话专攻这一疾病 32 年的首届岐黄学者杨文明教授,请他讲述中医如何认识、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又是如何与西医协同为千万家庭守住“最后的记忆”。

“‘阿尔茨海默症’是现代西医学病名,也是目前席卷全球的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实中医对这个病的认识也比较久,翻开《黄帝内经》就能找到它的影子。”杨文明说,古人将“忽忽善忘”“语言颠倒”统称为“呆病”,并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痰迷心窍,则昏愦不知”,这与现代所说的 β - 淀粉样蛋白沉积、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元凋亡的病理过程高度契合。

安徽中医大附一院杨文明:32 年专攻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协同西医守住 “最后记忆”插图

1993 年,杨文明在导师带领下开始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课题,从文献整理、证候学调查、方药筛选到新药研发,他和团队已经奋斗了 32 个年头,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中医讲‘因人制宜’,先要把人的体质摸准,才能未病先防。”杨文明总结出四种体质更容易被阿尔茨海默症“盯上”:一是痰湿质,体型 肥胖、血脂偏高,痰湿上蒙清窍,脑髓失养;二是气虚质,全身乏力,动则气短,全身机能下降,脑功能同步衰减;三是血瘀质,高龄多瘀血、微循环障碍,脑络阻塞;四是阴虚质,口干舌红少苔,阴液不能上承,脑髓失养。

体质只是“土壤”,“呆病”如何生根的?

杨文明认为,阿尔茨海默症与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他提出“脾肾同治”方案,注重 脾胃 运化功能与肾精补充并重,通过调节气血生化和脑髓充养改善认知功能。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老年女性患者占比更高,与‘女子以肝为先天’的中医理论不谋而合;她们易肝气不舒,情绪不宁,焦虑抑郁,气机郁滞,肝郁化火,既耗伤肾阴,又加重痰瘀,形成恶性循环。”

安徽中医大附一院杨文明:32 年专攻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协同西医守住 “最后记忆”插图1

走进安中医一附院脑病中心,治疗室里随处可见在做针灸、推拿、火龙罐、铜砭刮痧的病人,“中医特色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协同进行,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一些经典名方,比如 黄连 解毒汤、当归 芍药散,治疗这个病效果也不错。”

就在前几天,一位病友来找他复诊。“他是一位数学老师,50 多岁,前两年因记不住公式上不了课来找我,被确诊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用中药汤剂及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配合认知训练等,他现在已经回课堂教学了。”

杨文明说,疾病在不同阶段症状不同,要选择的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生活中以记忆力衰退为主要症状的轻度 认知障碍,有些人觉得没完全影响生活,讳疾忌医,“早防早治最为重要,迄今为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阿尔茨海默病晚期都没有药物治愈,而在这个病的早中期阶段,中医药的疗效还是非常好的。”

安徽中医大附一院杨文明:32 年专攻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协同西医守住 “最后记忆”插图2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文明参与制定了“痴呆 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标准”及“痴呆病(阿尔茨海默病)标准化中医临床路径”。他说,这个病发展到后期,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攻击行为、夜游、两便失禁等精神行为症状,中医、中西医结合采用一些综合手段可减轻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一定程度上减轻照护者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更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当大脑的“橡皮擦”无情抹去往事,医护工作者们正用专业与爱心为患者重绘生命色彩。

正文完
 0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于2025-11-04发表,共计1263字。
转载说明: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