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老年人如何养生?遵循 “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 原则有妙招?

43次阅读

1 月 7 日正式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对于机体机能逐渐减退、阳气相对不足、抵抗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而言,立冬 养生 ,并非简单“保暖进补”就可,而是应遵循“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的核心原则,通过科学的起居、饮食、运动及情志调节,为身体储备能量。指导专家: 湖南 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冯君提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养生,能有效降低冬季高发疾病风险,守护晚年健康。

起居调摄

立冬后老年人如何养生?遵循 “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 原则有妙招?插图

早卧晚起护阳气,避寒保暖防外感。冬季阳气“藏于内”,老年人若起居不当,极易耗损阳气,诱发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起居调摄的关键在于“顺时闭藏”,减少阳气外泄。

规律作息,养足阳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原则,每晚 10 点前入睡、早晨 7 点左右起床。夜间 10 点阴气最盛,及时入睡可收纳阳气、修复脏腑;清晨 7 点后起床能避免低温刺激血管收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

中午 11:00-13:00,可小憩 30-60 分钟。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借助正午阳气滋养心神、恢复体力,避免午睡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避寒保暖,防护关键:保暖需适度,避免“捂得过热”,导致阳气外泄。室内温度保持在 18-22℃,湿度控制在 50%-60%,可通过加湿器、摆放绿植等方式,调节湿度,防止空气干燥,引发不适。

外出时做好全面保暖,重点保护“头、颈、背、脚”:头部戴帽子防阳气散失,颈部围围巾预防 颈椎病 和呼吸道疾病,背部注重保暖守护“阳中之阳”;睡前,可用 40 摄氏度温水泡脚 15-20 分钟,可加入 生姜 艾叶 等,温暖全身并促进睡眠。

饮食调养

立冬后老年人如何养生?遵循 “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 原则有妙招?插图1

温润益精固根本,补肾养藏宜趁早。“肾主冬藏”,立冬后应重点养护肾气,饮食调理关键在于增苦少咸,通过性味平衡,助力肾气内敛,筑牢健康根基。

辨证进补: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手脚冰凉): 多食用羊肉、牛肉、韭菜 、桂圆等温补食材。推荐 当归 生姜 羊肉汤,可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阴虚体质(口干、皮肤干、大便干): 多食用芝麻、黑豆、核桃、木耳等滋补肾阴食物。推荐黑芝麻糊,能乌发、润肠、益精血。

健脾平补类食物适合大部分老年人,如山药、莲子 芡实 等,性质平和,健脾益肾。

肠胃减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冬季饮食需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每餐吃 7 - 8 分饱,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辣椒、油炸食品、糕点等高盐、高糖、辛辣、油腻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诱发慢性疾病。

保证适量饮水,不喝冰水、浓茶、咖啡,防止刺激肠胃和血管。

运动保健

立冬后老年人如何养生?遵循 “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 原则有妙招?插图2

冬季运动的核心是“适度温和、避寒就暖”,通过低强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适度运动:冬季运动应以低强度、舒缓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广场舞等,活动筋骨的同时避免过度耗阳。

运动时间以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2 - 3 点为宜,避开清晨低温和傍晚寒风时段;每次运动 30-60 分钟,每周 3 - 5 次,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强度,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休息。

运动防护: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突然运动导致损伤;运动时,穿着宽松、透气、保暖的衣物,便于活动和散热;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适当补充温水缓解疲劳,不可立即洗澡,尤其忌洗冷水澡,防止寒邪侵入。

情志调节

心态平和少郁怒,藏神养气护心神。冬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伤冬”情绪,老年人生活圈子相对狭窄,情绪波动更明显,“情志内郁”会影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诱发 失眠、焦虑等问题。立冬后需重视情志调节,做到“心态平和、少郁怒、多愉悦”。

日常可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分享趣事、培养听戏曲、练书法、养花种草、下棋等兴趣爱好,缓解孤独感、丰富精神生活。同时,要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激动,遇到烦心事及时沟通,保持“志若伏若匿”的状态,让心神安宁,减少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总之,立冬 养生 需顺应自然规律,将“藏”字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人若能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养生 方案,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运动有度、情志畅达,必能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安然度过寒冷冬季,为来年健康积蓄能量。

正文完
 0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于2025-11-12发表,共计1678字。
转载说明: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