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 是日常活动和运动中极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尤其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为普遍。了解其发生机制、症状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策略,对于减少损伤风险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 踝关节扭伤,特别是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
踝关节扭伤的解剖学基础
踝关节作为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韧带结构的支撑。外侧副韧带是踝关节外侧的重要稳定结构,由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组成。这些韧带在行走、跑步和跳跃时起到限制踝关节过度内翻的作用。
外侧副韧带的组成与功能
- 距腓前韧带 :这是 最常受伤的韧带,起自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它主要限制踝关节跖屈时的内翻和前后方向的稳定性。
- 跟腓韧带:连接外踝尖端和跟骨外侧,主要抵抗踝关节中立位时的内翻应力。
- 距腓后韧带:是三束中最强壮的,很少单独受伤,主要功能是限制踝关节背屈时的内翻。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损伤模式。由于外踝较内踝更长且更向后延伸,外侧副韧带相对较为薄弱,而内侧的三角韧带则更为强韧。这种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踝关节在遭受外力时更容易发生内翻损伤,从而导致外侧副韧带受损。
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与分级
踝关节扭伤中 外侧副韧带损伤占绝大多数,约 85% 的踝关节扭伤涉及外侧韧带结构。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踝关节处于跖屈位置时突然内翻,导致外侧韧带受到过度牵拉。
损伤发生机制
踝关节扭伤 最常见的机制是 内翻应力 作用于跖屈的踝关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
– 行走或跑步时踩在不平坦的地面上
– 篮球、足球等运动中落地时踩在别人脚上
– 下楼梯时踏空台阶
损伤严重程度分级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一级损伤(轻度)
- 韧带纤维仅有 轻微拉伸,无撕裂
- 局部轻微肿胀和压痛
- 踝关节稳定性保持正常
- 通常 1 - 3 周内恢复
二级损伤(中度)
- 韧带 部分撕裂
- 明显肿胀、瘀斑和压痛
- 踝关节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
- 需要 4 - 6 周恢复时间
三级损伤(重度)
- 韧带 完全断裂
- 严重肿胀、广泛瘀斑和剧烈疼痛
- 踝关节明显不稳定
-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恢复时间可达 3 个月或更长
踝关节扭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踝关节扭伤的康复至关重要。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诊断方法
对于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的诊断,通常包括:
–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损伤机制和症状
– 体格检查:包括触诊、活动度检查和特殊测试(如前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
– 影像学检查 :X 线排除 骨折,必要时进行 MRI 评估韧带损伤程度
急性期处理原则
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处理应遵循POLICE 原则:
– 保护:使用护具或绷带保护受伤踝关节
– 适当负荷: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逐步负重
– 冰敷:每次 15-20 分钟,每天多次
– 加压包扎:控制肿胀
–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康复训练策略
系统的康复训练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关键:
– 早期阶段:以减轻疼痛肿胀、维持关节活动度为主
– 中期阶段:加强踝周肌肉力量,特别是腓骨长短肌
– 后期阶段: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和功能性训练
预防措施
预防 踝关节扭伤 特别是 外侧副韧带损伤 的有效方法包括:
– 加强踝周肌肉训练:特别是腓骨肌群的力量训练
– 本体感觉训练:单腿站立等平衡训练
– 选择合适的鞋具:提供足够的踝部支撑
– 运动前充分热身:提高肌肉和韧带的准备状态
– 高风险运动时使用护具:如踝套或贴扎
总结
踝关节扭伤 是极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其中 外侧副韧带损伤 占据了绝大多数案例。了解其解剖基础、损伤机制和分级对于正确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急性期的 POLICE 原则到系统的康复训练,都需要科学指导。尤为重要的是,预防措施 如加强踝周肌肉、平衡训练和适当使用护具能显著降低损伤风险。对于 踝关节扭伤较常见尤其外侧副韧带损伤 这一现象,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全面认识、及时处理和有效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生活和运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