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 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掌握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完全恢复踝关节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介绍 踝关节扭伤 的康复治疗过程,帮助患者科学恢复。
急性期处理
踝关节扭伤后的最初 48-72 小时是急性期,正确的处理能显著减轻肿胀和疼痛,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保护与休息原则
立即停止活动 是首要原则。任何继续负重都会加重损伤,延长恢复时间。根据扭伤程度,可能需要使用拐杖辅助行走,避免患肢负重。
冰敷应用技巧
冰敷应每 2 - 3 小时进行一次,每次 15-20 分钟。冰袋不应直接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冰敷能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炎症反应。
加压包扎方法
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包扎,力度适中,不应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时脚跟部位应采用“8”字形缠绕法,确保踝关节稳定。
抬高患肢要点
休息时尽量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可利用枕头垫高。抬高患肢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是减轻肿胀的有效措施。
康复训练阶段
当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应循序渐进开始康复训练,恢复踝关节活动度、力量和稳定性。
关节活动度训练
早期无负重活动度训练 包括踝泵运动和踝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踝泵运动即脚尖最大幅度向上勾和向下踩,每小时做 20-30 次,能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进阶活动度训练
随着疼痛减轻,可开始 使用毛巾辅助的拉伸训练,gently 拉伸跟腱和小腿肌肉。坐姿下,用毛巾套住前脚掌,gently 向身体方向拉,保持 15-30 秒。
肌肉力量训练
等长收缩训练 是早期安全的力量训练方式,通过踝关节对抗固定阻力的收缩,不产生关节活动,却能有效维持肌肉功能。
渐进抗阻训练
使用弹力带进行各方向抗阻训练 是恢复踝周肌肉力量的核心方法。包括踝内翻、外翻、背屈和跖屈四个方向的抗阻训练,每个方向做 3 组,每组 15 次。
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
单腿站立训练 是恢复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基础。初期可在平坦地面进行,随着能力提高,可尝试在不平稳表面(如枕头、平衡垫)上训练。
动态平衡训练
闭眼单腿站立、投接球同时单腿站立 等挑战性训练,能进一步刺激踝关节本体感受器,重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这是预防再次扭伤的关键。
功能恢复与预防
当踝关节活动度、力量和平衡能力基本恢复后,应注重功能性训练和预防再次损伤。
功能性训练
针对性模拟日常活动和运动动作 的训练,如上下楼梯、蹲起、直线跑、曲线跑、跳跃和落地控制等。这些训练确保踝关节能够适应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支具选择与使用
根据活动强度选择合适的踝关节支具。高强度运动时可使用半刚性支具,日常活动中可使用弹性护踝,既能提供适当支持,又不明显限制正常活动。
贴扎技术
运动前预防性贴扎 能为踝关节提供额外支持。学习正确的贴扎方法,或由专业人员操作,能有效降低运动中的扭伤风险。
回归运动标准
安全回归运动需满足多项标准:患侧踝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 90% 以上、患侧肌力达到健侧 85% 以上、单腿站立平衡能力与健侧无显著差异、能无痛完成专项运动动作。
心理障碍克服
恐惧再次受伤是常见心理障碍,可通过渐进暴露训练克服。即在受控环境中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建立对康复后踝关节的信心。
总结
踝关节扭伤康复治疗 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执行。急性期遵循 PRICE 原则 (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控制炎症; 康复期注重活动度、力量和平衡训练 的有机结合;功能恢复期强化专项训练和预防措施 。 踝关节扭伤康复治疗 成功的关键在于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不可因症状缓解而过早停止训练。只有全面恢复踝关节的功能稳定性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才能有效预防慢性踝关节不稳和反复扭伤,确保长期关节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