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 小儿解颅?
小儿解颅,现代医学称为”婴儿脑积水”,是指婴幼儿因颅内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头颅异常增大的一种病症。当家长发现宝宝头围增长过快、前囟门异常扩大或迟迟不闭合时,就需警惕解颅的可能。
小儿解颅的典型病症特征
头颅异常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围异常增大,超过同龄正常标准。头颅呈圆形,前额突出,头皮静脉怒张,颅缝增宽,前囟门扩大且饱满。
眼部特征:”落日眼”是典型表现,即眼球向下旋转,上方巩膜暴露。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斜视、眼球震颤或视力减退。
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发育迟缓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生长发育异常:抬头、坐立、行走等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语言发育也可能受影响。
中医对小儿解颅的认识与调治方案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小儿解颅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髓海不充,颅骨不合。同时与脾虚水湿内停,肝风内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肾虚髓亏型:头颅增大,颅缝裂开,前囟宽大,眼球下垂,身体瘦弱,发育迟缓。治宜补肾益髓,方选补肾地黄丸加减。
脾虚水泛型:头大颈细,前囟宽大,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治宜健脾利水,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
肝风内动型:头大颅解,眼球下垂,烦躁不安,甚则抽搐。治宜平肝熄风,方选镇肝熄风汤或羚角钩藤汤加减。
中医用药建议
内服中药:根据辨证分型选用相应方剂。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等补肾利水之品;或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物;或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平肝熄风药物。
外用药物:可配合使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风各等份为末)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敷于囟门,有温通利水之效。
中成药选择: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亏虚型;补中益气丸适用于脾虚气陷型;龙牡壮骨颗粒适用于脾肾两虚型。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

早期干预措施
定期监测头围:婴儿期应每月测量头围,绘制生长曲线,及时发现异常增长。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 D 和钙质,促进骨骼发育。
康复训练:针对运动发育迟缓,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包括头部控制、翻身、坐立等训练。
针灸推拿:配合头部穴位按摩、针灸治疗,如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定期随访: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头围、前囟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要点
体位管理:适当抬高头部,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症状。
避免头部外伤:因颅骨较薄,需特别注意保护头部,避免碰撞。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食欲、呕吐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心理支持:家长应保持积极心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小儿解颅是严重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结合现代医学监测手段,多数患儿能够获得良好预后。家长发现婴儿头围异常增大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