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厥证 ?认识晕厥的 中医 视角
厥证,在现代医学中常被称为晕厥,是指因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导致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急症。中医认为,厥证虽为急症,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调理,完全能够降低发病风险。
厥证的主要病因解析
气血不足型
素体虚弱、久病不愈或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亏虚,脑窍失养而发为厥证。这类患者常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痰浊内阻型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 脾胃 ,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蒙清窍而致厥。患者多体型 肥胖,喉中痰鸣。
肝气郁结型
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逆乱,上冲于脑而发厥。此类患者多有情绪波动大、胸胁胀满的特点。
阳气暴脱型
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和脑窍所致。患者常见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厥证的预防策略:防患于未然
日常生活调理
合理作息,保障睡眠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每日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医认为 ” 阳入于阴则寐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补益气血
根据体质选择适宜食物:气血不足者宜食红枣、桂圆、山药;痰湿内盛者应少食肥甘,多食薏米、赤小豆;肝气不舒者可适量饮用 玫瑰花 茶。
适度运动,畅通气血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机逆乱。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舒缓情绪,防止情志过极致厥。
厥证发作的急救措施
现场急救步骤
安全安置: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双脚抬高,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刺激 穴位: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有助于苏醒
药物急救 :酌情使用通关散吹鼻或 苏合香 丸等开窍药物
及时就医:若患者长时间不醒或反复发作,应立即送医治疗
不同证型的急救侧重
- 气血不足型:苏醒后可服独参汤益气固脱
- 痰浊内阻型:可用导痰汤化痰开窍
- 肝气郁结型:宜用四逆散疏肝理气
- 阳气暴脱型:急需参附汤回阳救逆
长期调理方案:巩固根本
中药调理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气血不足者用归脾汤;痰浊内阻者用导痰汤;肝气郁结者用柴胡疏肝散;阳气不足者用金匮肾气丸。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针灸与推拿
定期针灸足三里、气海、百会等强壮穴位,或进行背部膀胱经推拿,能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季节调养
春季注重疏肝,夏季注意清心,长夏应健脾祛湿,秋季需润肺,冬季要补肾,顺应四时变化调整 养生 重点。
常见问题解答
Q:厥证会反复发作吗?
A:若未彻底调理体质,厥证确有反复发作的可能。关键在于找出根本原因,进行针对性调理。
Q:年轻人也会得厥证吗?
A:是的。现代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等原因,厥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Q:厥证与 癫痫 如何区分?
A:厥证苏醒后无特殊后遗症,而癫痫发作时常有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
Q:预防厥证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A:综合调理最为有效,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情绪管理和适度运动,全方位增强体质。
结语
厥证虽为急症,但通过科学认识和有效预防,完全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了解自身体质,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掌握急救方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远离厥证的关键。若症状反复出现,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全面诊断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