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或术后伤口长疙瘩,是 瘢痕疙瘩 吗?
许多人在产后或手术后发现伤口愈合处出现凸起的疙瘩,不免心生忧虑:这是瘢痕疙瘩吗?实际上,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凸起物可能分为几种情况。
普通瘢痕增生 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表现为伤口处轻微凸起,颜色偏红,伴随轻微痒感,但会在数月内逐渐平复、颜色变淡。
真正的瘢痕疙瘩 则是一种病理性瘢痕,它会不断生长,超出原有伤口范围,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伴有明显痒痛感,且不会自行消退。
区分两者关键在于:普通瘢痕增生局限于伤口范围内,而瘢痕疙瘩会像螃蟹足般向外扩展;普通瘢痕随时间改善,瘢痕疙瘩则持久存在甚至加重。
中医 如何看待瘢痕疙瘩?
中医理论中,瘢痕疙瘩被称为 ” 蟹足肿 ” 或 ” 肉 蜈蚣”,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
气血瘀滞理论:手术或分娩导致气血耗伤,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滞留而成结块。
体质因素:中医认为瘢痕疙瘩多见于湿热体质或血瘀体质的人群,这类体质者气血运行本就欠佳。
经络阻塞:伤口处经络受损,气血津液输布障碍,痰瘀互结而形成疙瘩。
正气不足:产后或术后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影响正常愈合过程。
中医散结方案详解
内服中药调理
根据辨证分型,中医常用以下 方剂:
活血化瘀类: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适用于颜色暗红、质地坚硬的瘢痕。
软坚散结类 : 海藻 玉壶汤、消瘰丸,适用于瘢痕质地坚硬、明显凸起的状况。
清热利湿类: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适用于瘢痕红痒、伴有湿热表现者。
益气养血类: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适用于气血虚弱、伤口愈合缓慢的患者。
外用中药治疗
中药外敷 :使用丹参、三七、 乳香 、 没药 等活血化瘀药物制成膏剂外敷。
中药熏洗:选用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局部熏蒸,促进血液循环。
中药贴敷:将中药粉末与介质混合,直接贴敷于瘢痕部位。
针灸与艾灸疗法
围刺法:在瘢痕周围进行针刺,疏通局部经络。
火针疗法:用特制针具加热后快速刺入瘢痕,促进组织重塑。
艾灸疗法:对瘢痕局部进行温和灸,温通经络、活血散结。
科学护理技巧
伤口早期护理
保持清洁:产后或术后伤口需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适度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避免牵拉:避免伤口周围皮肤过度牵拉,减少张力刺激。
营养支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C 和锌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瘢痕期护理
压力疗法:使用弹性绷带或特制压力衣,减少瘢痕血液供应,抑制增生。
硅酮制剂:使用硅酮凝胶或硅胶片,保持瘢痕湿润,调节胶原蛋白生长。
按摩 疗法:使用维生素 E 油或专用瘢痕膏,轻柔按摩瘢痕,每天数次。
防晒保护:新生瘢痕对紫外线敏感,需严格防晒,避免色素沉着。
预防措施全攻略
术前预防
体质调理:计划手术前可进行中医调理,改善血瘀或湿热体质。
营养储备:术前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组织修复能力。
皮肤准备:加强手术区域皮肤护理,提高皮肤健康度。
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方式:选择创伤小、切口顺皮纹的手术方式,减少瘢痕形成。
缝合技术:精细的缝合技术和适当的缝合材料有助于减少瘢痕。
术后早期干预
及时拆线:在适当时间拆除缝线,避免缝线刺激。
早期抗瘢痕治疗:拆线后立即开始使用抗瘢痕产品,抓住黄金干预期。
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部位瘢痕挛缩。
长期管理
定期评估:定期回诊,让专业医师评估瘢痕变化。
心理调适:接受瘢痕是愈合过程的一部分,避免过度焦虑。
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愈合的因素。
何时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虽然大多数产后或术后瘢痕会随时间改善,但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瘢痕持续增大,超出原有伤口范围
- 瘢痕伴有剧烈疼痛或严重瘙痒
- 瘢痕影响关节功能或器官功能
- 瘢痕出现破溃、感染或异常变化
- 瘢痕造成严重心理负担
现代医学提供多种瘢痕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瘢痕内药物注射、冷冻治疗乃至手术切除等,可与中医治疗结合,达到更好效果。
结语
产后或术后伤口长疙瘩不一定就是瘢痕疙瘩,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愈合过程。通过正确识别、及时干预和科学护理,大多数瘢痕都能得到良好控制。中医散结方案结合现代护理技术,为瘢痕防治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及时干预和耐心坚持,相信通过科学管理,每位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