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跟痛症?常见症状与识别方法
走路时脚后跟痛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困扰,但并非所有脚后跟痛都属于跟痛症。跟痛症在医学上通常指足底 筋膜炎,主要表现为早晨起床或久坐后第一步行走时足跟处剧烈疼痛,行走数步后疼痛可能减轻,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剧。
区分其他足跟疼痛原因:
– 跟骨骨刺:X 光检查可见跟骨下方骨质增生
– 跟腱炎:疼痛位置在足跟后方
– 跟垫萎缩:常见于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变薄
– 应力性 骨折:特定点压痛明显
中医 视角下的跟痛症解析与舒缓方案
中医认为跟痛症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寒湿侵袭或局部气血瘀滞有关。针对不同病因,中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舒缓方案。
中药泡脚疗法
采用温经通络的中药材泡脚是缓解跟痛症的常用方法:
– 艾叶 生姜 汤:艾叶 30 克、生姜 5 片,煮沸后兑温水泡脚 20 分钟
– 红花 川芎 方:红花 10 克、川芎 15 克、伸筋草 20 克,煎汤泡脚
– 威灵仙醋溶液:威灵仙 50 克,加入适量食醋,煎汤熏洗足部
针灸与艾灸治疗
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 穴位 包括:
–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昆仑穴: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
– 阿是穴:足跟部最痛点
艾灸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灸治 15-20 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中药内服调理
根据辨证分型,中医常用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丸、桃红四物汤等 方剂 加减,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鞋垫选择与足部支撑策略
选择合适的鞋垫对缓解跟痛症至关重要,它能提供必要的支撑,分散足底压力。
功能性鞋垫选择要点
- 足弓支撑:选择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垫,减轻足底筋膜张力
- 跟杯设计:深跟杯设计能稳定跟骨,减少行走时的震动
- 缓冲材料:硅胶或记忆海绵材质的鞋垫能有效吸收冲击力
- 分区减压:在前掌、足弓和脚跟区域有不同密度的支撑
定制鞋垫的适用情况
对于严重跟痛症患者或足部结构异常者,建议考虑定制鞋垫:
– 扁平足或高足弓者
– 双下肢长度不一致者
– 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
自我 按摩 技巧与康复锻炼
有效按摩手法
- 足底滚压:用网球或筋膜球在足底来回滚动,每次 5 -10 分钟
- 拇指推按:用拇指沿足底筋膜走向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推按
- 点按穴位 :重点按压太溪、涌泉、 失眠 穴等穴位
- 牵拉按摩:一手固定脚跟,另一手将前脚掌向上扳,拉伸足底筋膜
康复锻炼方法
- 足底筋膜拉伸:坐姿,膝部伸直,用毛巾套住前脚掌向身体方向轻拉
- 小腿后侧拉伸:面对墙壁,双手扶墙,患侧腿伸直在后,前腿弯曲,保持后脚跟贴地
- 抓毛巾练习:坐姿,用脚趾反复抓放地上的毛巾
- 跟腱拉伸:站立在台阶上,脚跟悬空,慢慢下降脚跟至感到小腿牵拉
日常预防与生活调整
预防跟痛症复发需要综合调整生活习惯:
– 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过高的高跟鞋
– 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担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在硬地面上
– 运动前充分热身,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
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自我护理措施实施 2 - 3 周后症状未见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足跟部持续剧烈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 足跟区域出现明显红肿热痛
–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 足部感觉异常或肌力下降
跟痛症虽然常见,但通过正确的中医调理、合适的鞋垫选择和科学的自我按摩,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显著缓解。关键在于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持续预防,让每一步都走得轻松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