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部受伤易致肘关节脱位?科普中医复位方法、术后活动限制及护理

22次阅读

肘关节是人体上肢重要的活动枢纽,由于其结构复杂且活动频繁,成为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肘部受伤后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导致 肘关节脱位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本文将系统介绍肘关节脱位的成因、 中医 复位方法、术后活动限制及科学护理要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常见损伤的应对之道。

肘关节脱位的常见原因与识别方法

肘关节脱位通常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掌撑地、运动中的剧烈碰撞、交通事故等都可能造成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后,患者会立即感到剧烈疼痛,关节明显畸形,活动受限,局部出现肿胀和淤血。

识别肘关节脱位的几个关键特征
– 肘部明显变形,与健康侧相比不对称
– 关节功能丧失,无法完成屈伸动作
– 局部肿胀严重,可能出现皮下淤血
– 疼痛剧烈,尤其在尝试活动时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肘关节脱位可能伴随 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中医传统复位方法详解

中医在治疗关节脱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复位手法。传统中医复位强调“早、准、稳、巧”,在适当麻醉下进行,以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复位成功率。

常用中医复位手法

  1. 牵引屈肘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助手固定上臂,术者一手握腕部顺畸形方向牵引,另一手拇指推压尺骨鹰嘴,其余四指勾住肱骨下端,在持续牵引下缓慢屈曲肘关节,听到弹响声表示复位成功。

  2. 膝顶复位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侧,用与患肢同侧的膝部顶在肘窝部,双手握腕部顺势牵引,逐渐屈肘,利用膝部作为支点完成复位。

  3. 椅背复位法:患者侧坐于靠背椅上,将患肢肘关节上方架于椅背上,术者双手握其腕部向下牵引,利用椅背作为杠杆支点完成复位。

复位后,中医通常会使用小夹板或 石膏 固定,并配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促进组织修复。

术后活动限制与康复时间表

肘关节复位后的活动限制至关重要,不当的活动可能导致再脱位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术后分期活动指导

固定期(复位后 1 - 3 周)
– 严格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屈曲 90 度)
– 禁止任何主动或被动肘关节活动
– 可进行肩、腕及手指的适度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 避免患肢负重,睡眠时保持适当体位

康复早期(第 3 - 6 周)
– 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轻柔的主动活动
–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 禁止暴力拉伸或负重活动
– 可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舒筋活络

功能恢复期(第 6 周以后)
– 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
– 开始轻度抗阻训练,增强肌力
– 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 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完全恢复通常需要 2 - 3 个月,个别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康复过程中如有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

科学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

科学护理是肘关节脱位康复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预后效果。

急性期护理
– 复位后 48 小时内适当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
–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 密切观察手指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并发症
– 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止痛和活血药物

恢复期护理
– 保持固定装置清洁干燥,防止皮肤问题
– 遵医嘱定期复查 X 线,了解关节位置
– 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
– 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中医特色护理
– 中药熏洗:使用活血通络的中药煎汤熏洗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穴位 按摩:选取曲池、手三里等穴位进行适度按摩,舒筋活络
食疗 调理:根据体质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作用的食材

预防肘关节脱位的有效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肘关节脱位风险:

  • 运动前充分热身,增强关节灵活性
  • 加强上肢肌肉力量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
  •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 从事高风险运动时佩戴防护装备
  • 一旦肘部受伤,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肘关节脱位是常见损伤,但通过及时正确的复位、科学的术后活动和精心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良好功能。关键在于遵循专业指导,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切忌急于求成。如有任何疑问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专业医师,确保康复过程安全有效。

正文完
 0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于2025-10-30发表,共计1552字。
转载说明: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