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的常见问题
儿童肱骨髁上 骨折 是儿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生在 3 -10 岁的儿童群体。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孩子奔跑、玩耍或运动时摔倒,手臂伸直撑地导致肘部过度伸直或屈曲,从而造成肱骨髁上部位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骨骼相对脆弱,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使得这一部位特别容易受伤。
为什么儿童容易发生此类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高发率与儿童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儿童的肱骨髁上区域存在生长板,这是骨骼最薄弱的部位之一。此外,儿童韧带相对强于骨骼,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骨骼往往比韧带更容易受损。这些解剖特点使得儿童在摔倒时,力量容易集中在肱骨髁上区域,导致骨折发生。
中医 复位方案的精髓
传统手法复位技术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已有数千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复位手法体系。专业中医医师会通过 ” 摸、接、端、提 ” 等手法,先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然后运用柔和而精准的手法将骨折端复位。与西医手术相比,中医手法复位创伤小,能最大程度保护骨骼生长板,减少对儿童未来骨骼发育的影响。
夹板固定技术
复位后,中医采用特制的小夹板进行固定。这些夹板通常由 柳木、竹片或特殊塑料制成,根据患儿手臂形状量身定制。夹板固定不仅能有效维持复位位置,还允许一定的关节活动,避免了完全固定导致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固定期间,医师会定期调整夹板松紧度,确保血液循环通畅。
中药辅助治疗
中医强调 ” 内外兼治 ”,在复位固定的同时,配合使用中药治疗。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剂,如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接骨续筋,常用接骨七厘片等;后期则着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术后护理的关键环节
初期护理要点
骨折复位后的第一周是护理的关键期。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手指的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确保夹板不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冰敷也是减轻肿胀和疼痛的有效方法,但需注意避免 冻伤。
中期功能维护
复位后 2 - 4 周,骨折端开始形成骨痂。此阶段可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肩关节的适度运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但需严格避免肘关节的主动屈伸,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后期康复训练
骨折后 4 - 6 周,经 X 光检查确认骨折愈合良好后,可以开始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初期以主动活动为主,逐渐增加被动活动,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方法,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康复过程需耐心,不可急于求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预防畸形发生的有效措施
定期复查与监测
预防畸形最重要的措施是定期复查。骨折后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和第三个月都需要进行 X 光检查,确保骨折在正确位置上愈合。一旦发现位置偏移,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营养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
充足的营养对骨骼愈合至关重要。应保证富含钙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D 的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等。同时,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高风险活动,学会正确的摔倒自我保护姿势。
长期随访与功能评估
即使骨折完全愈合,也应进行长期随访,定期评估肘关节功能。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早期发现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或矫形器纠正,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结语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虽然常见,但通过及时、正确的中医复位治疗,配合科学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大多数患儿能够完全恢复肘关节功能,避免畸形发生。家长应了解相关知识,在孩子发生意外时保持冷静,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