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扭伤与 跖骨骨折 的关联性
日常生活中,脚部扭伤是十分常见的运动损伤。大多数人认为脚扭伤只是软组织损伤,休息几天就能恢复。然而,严重脚扭伤可能伴随着跖骨 骨折,这种情况往往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影响康复效果。
跖骨是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五根,连接脚踝和趾骨。当脚部受到强烈扭转或外力冲击时,不仅可能损伤韧带,还可能造成跖骨骨折。这种情况在运动爱好者、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常见。
中医 识别跖骨骨折的要点
望诊观察
中医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步态和足部形态来初步判断损伤情况。跖骨骨折患者通常出现明显跛行,患足不敢负重。足背可能出现肿胀、瘀斑,严重时可见足部变形。与单纯扭伤相比,骨折引起的肿胀和瘀血往往更为严重,且范围更广。
触诊检查
中医触诊是识别跖骨骨折的关键环节。医师会轻柔地按压足部各部位:
- 压痛定位:骨折处通常有固定、剧烈的压痛点
- 轴向叩击痛:轻轻叩击疑似骨折跖骨的远端,骨折处会产生明显疼痛
- 骨擦感:轻微移动患足时,可能感觉到骨折端的摩擦感
- 异常活动:在非关节处发现异常活动提示骨折可能
功能评估
医师会评估患者的足部功能受限程度。跖骨骨折患者通常表现为:
- 主动活动受限:无法完成正常的足部屈伸、内外翻动作
- 被动活动疼痛:医师帮助活动患足时引发剧痛
- 负重不能:完全无法用患足支撑体重
中医固定方式与急性期处理
复位技术
对于有移位的跖骨骨折,中医会采用手法复位。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运用拔伸、按压、端提等手法使骨折端恢复原位。复位过程要求轻柔、准确,避免加重软组织损伤。
固定方法
中医采用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跖骨骨折:
- 材料选择:使用 柳木、杉树皮或竹制夹板,配合棉垫防止压伤皮肤
- 固定原则:做到“三点挤压”,有效维持骨折位置
- 包扎技巧:绷带包扎松紧适度,以能轻松伸入一指为宜
- 定期调整:根据肿胀消退情况及时调整固定松紧度
中药外敷
急性期常配合中药外敷,常用药材包括:
将药材研末调制成膏状,外敷于患处,可显著减轻肿胀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阶段的中医建议
早期康复(伤后 1 - 2 周)
此阶段以消肿止痛为主,活动需谨慎:
-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 适度活动脚趾:维持肌腱滑动,防止粘连
- 中药内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
- 饮食调理:多食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
中期康复(伤后 3 - 6 周)
骨折端初步连接,可逐渐增加活动:
- 不负重活动: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环绕训练
- 肌肉训练:坐位下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
- 中药调整:转为接骨续筋、补益肝肾为主
- 物理疗法:配合针灸、推拿舒筋活络
后期康复(伤后 7 周以后)
骨折基本愈合,重点恢复功能:
- 逐步负重: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
- 平衡训练:单足站立练习,恢复本体感觉
- 步态训练:纠正因保护性步态导致的不良习惯
- 全面功能锻炼:进行足部各方向的全范围活动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预防跖骨骨折的关键在于加强足部保护和提高骨骼强度:
- 运动前充分热身,增强肌肉韧带柔韧性
- 选择适当的运动鞋,提供足够支撑和缓冲
- 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 D 摄入
- 避免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奔跑和跳跃
若脚扭伤后出现持续不缓解的剧烈疼痛、明显肿胀、瘀斑或无法负重,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可能。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确保完全康复的关键。
中医治疗跖骨骨折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仅注重骨折本身的愈合,更重视恢复足部的整体功能。通过综合运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及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正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