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脚后跟疼痛的常见原因
走路时脚后跟痛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困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医学上所说的 ” 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脚跟部位出现的疼痛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足底 筋膜炎 ,也就是连接脚跟骨与趾骨的足底筋膜组织发生炎症。除了足底筋膜炎外,跟骨骨刺、跟垫萎缩、 跟腱炎 等也都可能导致脚跟疼痛。
识别跟痛症的关键特征:
– 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最明显
– 疼痛多位于脚跟底部或内侧
–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剧
– 疼痛可能随着活动逐渐缓解,但过度活动又会加重
中医 视角下的跟痛症解析
中医认为,跟痛症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经络不通有关。脚跟部位在中医经络学中与肾经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不充,脚跟失养而致疼痛。同时,长期劳损、外伤或寒湿侵袭也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滞,引发疼痛。
中医辨证分型:
– 肾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腰膝酸软、头晕 耳鸣
– 血瘀型:疼痛固定不移,按压时疼痛加剧
– 寒湿型:遇冷加重,得热则缓,患处可能有沉重感
中医舒缓方案:内外兼治缓解脚跟痛
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中医会采用相应的中药 方剂:
– 肾虚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补肾填精
– 血瘀型:采用桃红四物汤、活络效灵丹等活血化瘀
– 寒湿型:使用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祛风散寒除湿
外用中药泡脚方:可取透骨草、威灵仙、海桐皮 、 红花 各 15 克,加水煎煮后泡脚,每日一次,每次 20 分钟,能有效舒筋活络,缓解疼痛。
针灸与艾灸疗法
针灸治疗跟痛症效果显著,常取太溪、照海、昆仑、涌泉等 穴位,配合阿是穴(疼痛点)进行针刺,疏通经络气血。艾灸则可通过温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法,每次 15-20 分钟。
鞋垫选择:科学支撑减轻脚跟压力
选择合适的鞋垫对缓解跟痛症至关重要,它能提供适当的支撑,分散足底压力。
鞋垫选择要点:
– 选择具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减轻足底筋膜张力
– 脚跟部位应有缓冲设计,吸收行走时的冲击力
– 材质应透气、有弹性,避免过硬或过软
– 考虑定制矫形鞋垫,特别是对于有明显足部结构问题者
推荐鞋垫类型:
– 硅胶足跟垫:专门针对脚跟疼痛,提供额外缓冲
– 全掌支撑鞋垫:适合足弓塌陷或扁平足患者
– 记忆棉鞋垫:能根据脚型自适应,均匀分布压力
按摩 技巧:自我缓解脚跟疼痛
日常按摩能有效放松足部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足底按摩
坐在椅子上,将痛脚放在对侧大腿上,用拇指在足底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按压,重点按摩疼痛区域。可使用网球或按摩球在足底来回滚动,每次 5 -10 分钟,每天 2 - 3 次。
穴位按摩
-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 1 / 3 凹陷处,肾经起点,用拇指按压 3 - 5 分钟
-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 昆仑穴: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与太溪穴相对
- 阿是穴:直接按压疼痛点,轻柔揉按
拉伸按摩
面对墙壁站立,痛脚在后,健脚在前,双手扶墙,保持后脚脚跟贴地,缓慢向前倾斜身体,直到感觉小腿后方有拉伸感,保持 15-30 秒,重复 3 - 5 次。
预防与生活调整
除了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整同样重要:
– 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担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 选择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
– 避免赤脚在硬地上行走
–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适当拉伸
跟痛症虽然常见且令人困扰,但通过正确的中医调理、合适的鞋垫选择和科学的按摩技巧,大多数人都能有效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如果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可能的足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