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黔西南州普晴林场,薄雾轻笼,一株株褐红色的灵芝在松针铺就的“温床”上悄然生长。工人们俯身细致采集着珍贵的孢子粉,林间弥漫着清幽的芝香。
这片 300 余亩的仿野生灵芝基地,正是黔西南州 中医 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稳定在 135 万亩左右,年产量约 70 万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强州的重要产业支撑。

普晴林场,工人在收集灵芝孢子粉(图 /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黔西南已初步形成以兴仁市、晴隆县、安龙县为核心的薏苡产业带,以贞丰县、晴隆县为重点的 花椒 产业区,以安龙县为特色的 金银花 基地,以兴义市、贞丰县为中心的 生姜 产区,以及以望谟县、册亨县为示范的艾纳香种植区。其中,册亨县双江镇艾纳香种植面积已达 1.5 万亩,预计全年总产值将突破 6000 万元,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航拍双江镇艾纳香种植基地(图 / 冉梦优)
在“中国薏仁米之乡”兴仁市,连绵的薏苡随风摇曳。这里的薏仁米不仅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现在我们的薏仁米不愁销路,企业直接到地头收购,价格有保障。”种植大户王明军说。
安龙县则建成了全国规模领先的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在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成功带动 2600 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黔西南州大力推进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目前,全州已建成 21 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立了 4 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成功选育出“贵芨 1 号”“贵斛 1 号”等多个中药材新品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兴仁市下山镇民族村黄柏套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图 / 段源兴)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示范基地建设,全州种植面积在 100 亩以上的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已达 224 个。同时,积极推进“定制药园”建设,现有示范单位 18 家,认定示范基地面积超过 4.1 万亩,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医药产业与康养、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全州已有 10 家企业通过石斛、灵芝、天麻 等“药食同源”试点认定。今年 8 月,黔西南州成功举办首届“金州药膳(饮)”大赛,来自全州的 28 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将石斛、天麻、薏仁米等中药材与美食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在黔西南的绿水青山间,中医药产业正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产业融合深入推进,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正在书写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