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4 日 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杜山鹏,市委编办副主任许昌,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四级主任科员李妍,荣成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宋佳佳,介绍威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有关情况。

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直接面向城乡社区居民,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持续优化,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村卫生室诊疗环境明显改善,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省政府《山东政务信息》连续两期刊发推广我市相关经验和做法,作为 3 个地市之一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推进会上进行典型经验交流。
村级网底夯实织密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结合城镇化建设、服务人口规模等因素,以 2.5 公里服务半径为标准,持续优化调整村卫生室布局,全市整合撤并“小弱散”村卫生室 229 处,集中力量建设村卫生室 997 处(其中,一般村卫生室 953 处、中心村卫生室 44 处),村卫生室服务点 1373 个,实现村卫生室服务全覆盖,农村地区 15 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巩固。
突出重点,批次提升。在去年改造提升 276 处村卫生室的基础上,今年再改造提升村卫生室 450 处,并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加快实现“五有三提升”(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实现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提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强化设施设备配备等方式,今年全市已投入 725 万元,已完成改造 384 处(占比 85.3%),新改扩建面积 600 余平米,配备设备 3800 余台(件),改建卫生厕所 83 处,村卫生室诊疗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率、一体化管理率均达到 100%,位居全省首位。
县域能力拓展提升
强化县级龙头。扎实开展“千县工程”,实施县域专科能力提升计划,全市 2 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荣成市率先打造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样板县。
发挥镇级枢纽。组织开展镇卫生院大提升行动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支持重点卫生院开展县域服务次中心建设,将服务能力提升到二级医院标准。截至目前,全市 61 处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能力基本标准,52.46% 达到推荐标准,超全省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 10 家,农村地区 30 分钟重点疾病救治圈进一步夯实。
培育特色专科。实施“一院一品”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儿童保健)、康复、医养结合等特色科室建设,强化 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重点设备配备,全市新建基层重点专科 20 个,建成特色专科卫生院 12 处,中医 特色卫生院 4 处。
基层卫生队伍稳中有进
提升人才招引成效。强化“招来、留住、用好”结果导向,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招镇管村用”,今年全市新招聘医共体基层岗位 20 人,基层空编率持续降低。继续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新招聘乡村医生 51 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占比由 2023 年 41.6% 提升到 62%。
激励保障更加巩固。遴选环翠区、荣成市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分类管理试点,推动编制和财政分类保障管理,建立完善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编制、投入统筹调配机制。建立乡村医生岗位补贴制度,将 25 名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提升岗位吸引力。
提高能力素质。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今年遴选 73 名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急诊急救和管理能力培训,选派 4 名基层全科医师赴成都、深圳等地进行跟班学习。实施“基层中医药传统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项目,引进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孙付军教授“六经学术体系”,建设 1 处市级研究中心、4 处传承推广中心、5 处传承工作室和 22 处基层推广站,培养传承人 39 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实用技能、中西医适宜技术等内容为重点,继续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培训全覆盖行动,累计开展培训 630 余场次,惠及乡村医生 2400 余人次。
城乡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强化资源整合共享。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内医疗机构业务、用药、信息等统一管理,6 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面建成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大力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中心药房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万名医护进乡村”“执业医师下基层”等多个途径,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中级及以上医务人员 300 人进行对口帮扶,新选派 9 名骨干人员到基层机构任“业务院长”,“名医基层工作站”实现基层机构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上级医院同质化服务。
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 6S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展午晚间延时服务,79 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一站式”服务中心改造,为群众提供预约转诊、咨询代办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居民就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诊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下一步,将立足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统筹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持续织牢基层网底,改善基础服务条件,优化保障基本服务,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群众就近便捷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机构编制资源在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我市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近年来,市委编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建强人才队伍、推进资源共享,为全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层面,着力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根据医院层级、类型特点、床位数、门诊量等因素,为 4 个区市 21 所公立医院科学核定人员控制总量,强化人员力量配备;全面落实办医自主权,支持县级公立医院根据基层需求,自主设置老年病科、风湿病科等内设机构,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对基层医疗的辐射带动作用。镇街层面,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市 72 个镇街全覆盖设立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 79 所,核定事业编制 3000 余名,切实提升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便利度。
着力强化专业人才保障。坚持用编进人计划向一线倾斜,近三年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达用编进人计划 311 名,重点补充临床医学、护理、老年病等紧缺专业人才,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着力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自 2020 年起,联合卫健等部门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吸引医学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扎根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 25 名大学生乡村医生提供编制保障,进一步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大力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化编制管理创新,在医共体内实行人员编制“总量管理、统筹使用、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医疗资源跨层级跨单位灵活配置、高效共享。今年以来,4 个区市医共体通过常驻点服务、跟班学习等形式,累计交流使用 600 余人次,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下一步,市委编办将继续紧扣乡村医疗服务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打造优质高效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有序就医格局的关键举措,环翠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有何成效,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环翠区深入贯彻省、市关于“三年行动”各项部署要求,持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夯实基础,增强医疗供给能力。区级层面,深耕“一强一精一优”三个学科,威海卫人民医院、威海口腔医院综合水平和专业能力持续攀升,环翠区中医医院针灸理疗康复获评国家级特色专科,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镇级层面,新投入 1926 万元用于镇卫生院设备升级,CT、DR 配备率达到 100%;坚持“一院一品”发展,4 个镇卫生院分别设立中医康复、大五官等特色品牌专科,形成差异化良性发展;整合 糖尿病、肾病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及长期随访全流程服务,2025 年入选全省基层卫生健康领域专科孵化和服务模式创新项目。村级层面,按照并高于“五有三提升”标准,因地制宜完成 53 处村卫生室改造,更新设备 286 台套;符合条件乡村医生占比提升至 68%,产权公有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 100%;61 处村卫生室实现医保联网结算,累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8 万余元。
整合资源,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一方面,全面提升紧密型医共体效能。建设远程影像、心电等五大中心,年均开展远程服务达 4.5 万人次,双向转诊患者 5000 余人次;建成名医基层工作站 15 处,带动开展新技术 17 项,手术量同比提升 56%;组织 30 名市级专家、25 名区级专家帮扶基层,累计服务患者超 4 万人次。另一方面,综合发力促进医疗机构分类发展。按照功能定位、服务能力、运营指标、区域辐射 4 个维度 11 项指标对 9 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推动特色发展,并通过建立三级审核机制,动态调整分类指标与评估流程,确保机构类别与服务能力“精准匹配”,2025 年成功获评省级基层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试点,引领基层医疗差异化发展。
突出优势,创树医疗服务品牌。一方面,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构建从托育到养老的全周期“中医药 +”健康保障模式,经验做法连续入选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揭榜挂帅”项目;智慧共享中药房研发膏方、代 茶饮 等中药衍生品 70 余种,年均煎配中药 50 万付、服务 10 万人次,被央视《晚间新闻》等媒体广泛宣传。另一方面,推广“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创新“居家医养为基础、社区康养为依托、国企加盟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模式,建成 2 处公办养老机构、9 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15 处日间照料中心、15 处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将老年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镇级服务站,2024 年成功争创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2025 年成功争取省级医养结合“揭榜挂帅”项目。
下一步,环翠区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四维攻坚行动”。聚力提升医共体运行质效。投入 170 万元建立“智能预审 + 药师复核”双轨审方机制,力争基层处方合格率突破 99.5%。此外,加快中医医共体建设,推动村卫生室康复设备、中医适宜技术 100% 全覆盖。聚力增强机构服务能力。高质量推进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灵活运用“县招乡管村用”、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等引才机制,力争基层诊疗量再增加 5% 以上。聚力拓展医疗服务场景。加快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试点申报,持续扩大医育结合服务内涵,力争建设社区嵌入式托育点 3 处以上。聚力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推广温泉镇互联网医院试点成效,推动村卫生室远程诊疗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 AI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功能,力争慢性病智能随访覆盖率达到 75% 以上。
★荣成市作为高水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样板县省级首批试点,有哪些创新举措和实际成效,下步工作有哪些打算?
自 2018 年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荣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深化县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大事项,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能力”为核心,积极寻标对标,多次赴国内改革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汇集先进经验,先后制定了《荣成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健全管理体系。今年,成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推进机制负责人由市委书记兼任,下设推进机制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医疗质控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资产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信息数据中心和慢病一体化管理中心“一办六中心”,实现县域医共体内人事、财务、资产统一或统筹管理;在威海市率先成立市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工作委员会书记由市领导兼任,从全市层面统筹关键部门,破解医改难题;成立荣成市紧密型医共体党委,医共体党委书记由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形成“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紧密型医共体党委”三级管理体系。
创新医共体建设模式。结合荣成市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荣成市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在医共体管理架构下,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石岛人民医院分别牵头设置 3 个网格责任片区,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眼科医院参与,辐射全部基层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形成“1+3+X+N”(即 1 个紧密型医共体 + 3 个责任片区 + X 处镇街卫生院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N 处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架构。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科学合理地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学科融合发展,医疗资源有序共享。学科融合上,2021 年,在威海市域内率先启动县域内妇产儿学科整合,将荣成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妇、产、儿科等学科整合至妇幼保健院一体化管理,整合后全部获评省市级重点专科。资源共享上,2023 年,在省内率先打造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中药配送、消毒供应六大医疗共享中心,实现资源共享、降本增效,自运行以来,工作效率较去年同期提升 1 倍,节省外流资金 200 万元,共享中心建设经验被省卫健委作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逆转区域内就医外流逐年增长的趋势,我们以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枢纽,系统分析群众就医习惯,以外流最多的病种及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一体化管理为抓手,探索建立慢病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转会诊服务体系。成立荣成市转诊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转会诊调度、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片区牵头医院分别成立转会诊服务中心,具体为患者提供分级诊疗各环节的服务工作,畅通医共体内、医共体间、域外转诊“三条通道”,确保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自去年 12 月份运行以来,已完成上下转诊 2300 余人次。
实现基层分类管理。立足基层发展实际,按照“做大做强一类、做特做优二类、扶持带动三类”的总体原则,将全市 25 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一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型)、二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型)、三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保障型)”进行分类优化,今年 8 月,荣成市获评全省首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县。创新“五师(员)融合”家医签约服务新模式,对“四高”患者实行精准健康服务,相关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推广,截至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 7.9 万人、糖尿病患者 2.8 万人、高血脂患者 2.6 万人。
下一步,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加强医共体内人财物高效管理。围绕医共体“六统一”要求,深化“一办六中心”建设,理顺监管职能,强化人事薪酬管理和财务资产管理,实现医共体内部资源高效统筹。另一方面,加快形成项目改革经验。以重点改革项目为突破口,建立“实践探索—提炼总结—验证推广”全链条经验转化机制,总结推广荣成改革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