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 乳蛾?
乳蛾,现代医学称为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乳蛾是指咽喉两侧的喉核(即腭扁桃体)发生红肿疼痛,表面可见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的疾病。该病好发于 3 -10 岁儿童,尤其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时更为常见。
许多家长对乳蛾存在诸多疑问:如何早期识别乳蛾症状?中医有哪些特色治疗方法?用药该如何选择?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为您提供全面解答。
小儿乳蛾的典型症状表现
急性乳蛾症状表现 较为明显,家长可通过以下特征进行识别:
咽喉疼痛是乳蛾最突出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或吞咽困难。患儿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 38-40℃,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因高热出现抽搐。
检查患儿咽喉,可见扁桃体红肿,严重时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脓苔。部分患儿伴有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包括精神不振、乏力、头痛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不佳。
慢性乳蛾症状表现 相对轻微但持久:
患儿常感觉咽喉不适、干痒、异物感,可能有反复发作的咽痛史。检查可见扁桃体肥大,表面不平,挤压时有干酪样分泌物溢出。慢性乳蛾患儿因长期呼吸不畅,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中医视角下的乳蛾病因与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乳蛾主要因外感风热邪毒、肺胃热盛或虚火上炎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风热外袭型:多见于疾病初期,咽痛逐渐加重,伴发热、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未化脓。
肺胃热盛型:咽痛剧烈,吞咽困难,高热口渴,扁桃体红肿明显,有脓点,颌下淋巴结肿痛。
虚火上炎型:常见于慢性乳蛾,咽干不适,轻微疼痛,午后症状加重,扁桃体肥大或萎缩,表面有瘢痕。
中医清热利咽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乳蛾强调辨证施治,以内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治法:
内治法:
– 风热外袭型常用疏风清热汤加减,含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
– 肺胃热盛型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含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 虚火上炎型常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含生地、麦冬、玄参等
外治法:
– 中药漱口:选用金银花、甘草、薄荷等煎水漱口
– 中药喷雾: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制成喷雾剂
– 穴位贴敷:将中药粉末调成糊状,敷于天突、大椎等穴位
– 推拿疗法:通过特定手法按摩天河水、肺经等穴位

乳蛾的用药选择与注意事项
中药选择:
治疗乳蛾的常用中成药包括银翘解毒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六神丸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适用于不同阶段的乳蛾。
西药应用:
细菌感染引起的乳蛾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完成全程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用药注意事项:
– 严格按医嘱或说明书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
– 抗生素必须完成规定疗程,即使症状好转也不可提前停药
– 注意药物过敏史,用药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 中西药联合使用需间隔至少 30 分钟
小儿乳蛾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日常预防:
增强体质是预防乳蛾的根本。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在季节交替、传染病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发病期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以清淡、易吞咽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稀粥、面条、果蔬汁等。多饮温水,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家庭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恢复期仍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高热超过 39℃且不易退热
– 呼吸困难或吞咽极度困难
– 精神极度萎靡或烦躁不安
– 出现皮疹、关节肿痛等症状
– 症状持续 3 天以上无改善
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乳蛾(一年发作超过 5 - 7 次),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结语
小儿乳蛾是儿童期常见疾病,通过早期识别症状、合理用药和科学护理,大多数患儿能够顺利康复。中医在治疗乳蛾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结合现代医学,能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家长应掌握基本的防治知识,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但切记,任何治疗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