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 小儿疳证?
疳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的婴幼儿。这种病症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在现代医学中,疳证相当于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厌食症等疾病。
疳证的成因解析
喂养不当是主要诱因
喂养不当是导致小儿疳证的主要原因。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 过早添加辅食:未满 4 个月的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过早添加辅食会增加肠胃负担
- 营养不均衡:偏食、挑食或食物种类单一,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 喂养方式错误:强迫进食、追喂等不良喂养习惯影响孩子食欲
- 母乳不足或质量差:母亲营养不足导致母乳质量下降,影响婴儿发育
疾病因素不容忽视
反复感染性疾病会消耗幼儿体内的营养物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 慢性腹泻:导致营养流失,肠道吸收功能下降
- 呼吸道感染:消耗体内蛋白质和能量储备
-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等抢夺营养,影响消化
先天禀赋不足
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双胞胎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更容易发展为疳证。
疳证的危害与影响
生长发育受阻
疳证患儿最明显的表现是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严重者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落后。

免疫功能下降
营养不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患儿更易感染各种疾病,形成“营养不良 - 感染 - 更严重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
各系统功能紊乱
疳证会影响全身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
- 神经系统:精神萎靡或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 皮肤毛发:皮肤干燥、弹性差,头发枯黄稀疏
中医调补方案
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将疳证分为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 脾胃虚弱型
–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 常用方药: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
2. 食积化热型
– 症状:腹胀拒按、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夜卧不安
– 治疗原则:消积清热
– 常用方药:保和丸加减
3. 气血两虚型
–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羸瘦、精神萎靡、毛发焦枯
–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
– 常用方药:八珍汤、归脾汤
饮食调养要点
适宜食物:
– 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糊
– 健脾开胃的食物:山楂、陈皮、麦芽
– 补充蛋白质:鱼肉泥、豆腐、鸡蛋羹
饮食禁忌:
– 油腻、生冷、辛辣食物
– 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 零食、甜饮料等空热量食品
常用方药详解
传统方剂
1. 保和丸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清热
适用:食积停滞,脘腹胀满
2.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等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适用: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3. 肥儿丸
组成:使君子、槟榔、胡黄连、神曲、麦芽等
功效: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适用:虫积腹痛,消化不良

单味药材应用
健脾类:党参、白术、茯苓、山药
消食类: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
补气血类:黄芪、当归、熟地、大枣
预防与护理要点
科学喂养是基础
- 母乳喂养:提倡母乳喂养至少 6 个月,按时添加辅食
- 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配比
- 规律进食:建立固定的进食时间,避免零食干扰正餐
日常护理要点
-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
- 情绪管理:营造愉快的进食环境,避免强迫进食
- 卫生习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和感染性疾病
定期监测发育情况
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记录生长发育曲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中医保健方法
- 小儿推拿: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手法调理脾胃
- 穴位敷贴:根据证型选择相应药材进行穴位敷贴
- 药膳食疗:根据体质特点配制健脾开胃的药膳
结语
小儿疳证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家长应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合理的中医调补和精心的日常护理,绝大多数疳证患儿都能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