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拉肚子)怎么治?解析中医止泻方案、分型调理及预防

16次阅读

什么是 泄泻?为什么会发生?

泄泻,俗称 ”拉肚子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的常见消化系统问题。在 中医 理论中,泄泻主要与 脾胃 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肝、肾等脏腑功能异常。

泄泻的常见原因包括
–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 外感寒湿、湿热之邪
– 情绪失调,肝气犯胃
– 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
– 肾阳不足,无法温煦脾胃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

1. 寒湿困脾型泄泻

主要症状 :大便清稀、 腹痛 肠鸣、脘闷食少、口淡不渴

治疗方案
– 中药 方剂 藿香 正气散加减
– 艾灸疗法: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穴位
– 饮食调理:生姜 红糖水、山药粥等温中散寒食物

2. 湿热内蕴型泄泻

主要症状: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

治疗方案
– 中药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
– 针灸疗法:曲池、内庭、阴陵泉等穴位清泻湿热
– 饮食调理:绿豆汤、马齿苋 等清热利湿之品

3. 脾胃虚弱型泄泻

主要症状:大便时溏时泻、饮食减少、脘腹胀闷、面色萎黄

治疗方案
– 中药方剂:参苓 白术 散加减
– 艾灸疗法:长期温和灸足三里、脾俞、胃俞
– 饮食调理:小米粥、红枣、白术炖鸡等健脾食物

4. 肾阳虚衰型泄泻

主要症状:黎明前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疗方案
– 中药方剂:四神丸加减
– 艾灸疗法:重点灸关元、命门、肾俞等穴位
– 饮食调理:核桃、羊肉、韭菜 等温补肾阳食物

中医特色止泻方法

穴位 按摩 止泻法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两寸,按摩此穴可调理肠腑、止泻通便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是强壮要穴,可健脾和胃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专治肠鸣腹痛、泄泻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穴 3 - 5 分钟,力度适中,每日 2 - 3 次。

中药外用止泻法

敷脐法 :将适量 丁香 肉桂 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
足浴法 :用 艾叶 干姜 煎水泡脚,温经散寒止泻

泄泻期间的饮食调理

宜食食物
– 焦米汤:将大米炒焦后煮汤,有收敛止泻作用
– 熟 苹果:苹果煮熟后含有的果胶有吸附收敛作用
– 山药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 胡萝卜汤:富含果胶,有助于大便成形

忌食食物
– 生冷瓜果、冰镇饮料
– 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 牛奶、豆浆等容易胀气的食物
– 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

泄泻的预防措施

  1.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
  2.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伤及脾胃
  3. 起居有常:按时作息,避免熬夜,注意腹部保暖
  4.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脾胃功能
  5. 季节调养:长夏季节特别注意防湿,冬季注意防寒

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大多数泄泻可通过自我调理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泄泻持续 3 天以上未见好转
– 伴有高热、严重腹痛
– 大便带血或呈黑色
– 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口干、尿少、皮肤干燥)
– 老年人与婴幼儿泄泻

中医治疗泄泻强调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在止泻的同时更注重调理脾胃功能,恢复身体自身的平衡状态。通过合理的治疗与调理,大多数泄泻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温馨提示:本文提供的中医治疗方案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正文完
 0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于2025-10-30发表,共计1185字。
转载说明: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