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 的成因与危害
长期卧床的患者面临的最大健康风险之一就是褥疮。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溃疡和坏死。这种情况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褥疮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持续的压力、摩擦力、潮湿环境、营养不良以及年龄因素。卧床患者由于活动能力受限,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细胞因缺氧而逐渐坏死。若未能及时干预,褥疮会从表皮逐渐向深层组织发展,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
中医 对褥疮的认识与护理方案
中医理论视角
在中医理论中,褥疮属于 ” 疮疡 ” 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经络阻滞。长期卧床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组织失于濡养,加之湿邪侵袭,最终形成溃疡。因此,中医防治褥疮的核心原则是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祛湿生肌。
中医护理方案
内服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具体情况,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 方剂 加减,以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已有褥疮形成的患者,可配合使用托里消毒散等方剂,促进伤口愈合。
外用中药护理
- 中药擦浴 :使用 金银花 、 蒲公英、黄柏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汤擦浴,可清洁皮肤,预防感染
- 中药湿敷 :对于早期褥疮,可使用三七、 白及 等活血化瘀中药煎汤湿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中药药膏 :应用生肌玉红膏、 黄连 膏等传统药膏,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形成
针灸与推拿
通过特定 穴位 的针灸和推拿 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血海、气海等补益气血的穴位,以及褥疮周围的阿是穴。
褥疮的局部用药策略
预防性用药
对于高危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骼突出处,可定期涂抹具有保护作用的药膏或乳霜,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和潮湿刺激。
治疗性用药
初期褥疮(皮肤发红未破溃)
– 使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膏,如 红花 油轻轻按摩周围皮肤
– 应用具有保护作用的薄膜或敷料
中期褥疮(表皮破损,形成浅表溃疡)
– 清洁伤口后,使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中药粉剂或药膏
– 配合使用新型敷料,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等
严重褥疮(深及肌肉或骨骼)
– 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清创处理
– 使用促进肉芽生长的药膏,并配合全身支持治疗
科学体位管理与护理技巧
体位变换原则
体位变换是预防褥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般建议每 2 小时更换一次卧位,必要时可缩短至 30 分钟。变换体位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
具体体位安排
仰卧位
– 在膝下放置软枕,保持轻微屈曲
– 足跟悬空,避免与床面直接接触
– 头部不宜过高,以减少骶尾部压力
侧卧位
– 背部与床面呈 30 度角,使用特制支撑垫
– 两膝之间放置软枕,避免骨骼突出部位相互压迫
– 交替左右侧卧,避免长期压迫同一部位
半卧位
– 抬高床头不应超过 30 度,且时间不宜过长
– 必要时使用防下滑装置,减少剪切力
辅助工具的使用
- 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放气,改变身体受压点
- 软枕和垫圈:置于骨骼突出部位周围,分散压力
- 足跟保护器:专门设计用于保护足跟部的装置
综合护理与营养支持
皮肤护理要点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关键。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洗后轻轻拍干,切勿用力擦拭。对于易出汗的部位,可使用吸湿性强的粉末保持干爽。
营养支持策略
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预防褥疮的基础。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C、锌等微量元素,增强皮肤抵抗力和愈合能力;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维持皮肤弹性。
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
长期卧床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影响治疗依从性。家人和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如床上活动、呼吸训练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结语
预防和治疗长期卧床患者的褥疮需要综合性的护理方案。通过中医调理改善体质,科学用药促进愈合,合理变换体位减轻压力,配合全面的皮肤护理和营养支持,才能有效降低褥疮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专业、细致的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