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和邻近的浅表静脉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这种特殊设计的血管通路 能够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
动静脉内瘘的重要性
动静脉内瘘被称为透析患者的 ” 生命线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与临时性血管通路相比,动静脉内瘘具有感染率低、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
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
成熟的内瘘应当具备足够的血流量(通常大于 600ml/min)、适当的血管直径和深度,以及明确的震颤和杂音。通常内瘘建立后需要 4 - 8 周的成熟期才能进行穿刺使用。
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规范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穿刺前评估是确保穿刺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需要评估内瘘震颤强度、血管走向、皮肤状况,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同时要准备好穿刺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穿刺针、消毒用品、固定材料等。
患者准备与沟通
向患者详细解释穿刺过程,缓解其紧张情绪。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穿刺侧肢体。确保穿刺区域清洁,必要时进行局部清洁。
穿刺部位选择原则
遵循 ” 绳梯式 ” 或 ” 纽扣式 ” 穿刺法,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至少 3cm,静脉穿刺点应距动脉穿刺点至少 5cm,且两针方向应一致。
穿刺操作技术要点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基础。穿刺时采用合适的进针角度(通常为 20-30 度),见回血后平行进针少许,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移位或脱出。
穿刺后的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监测内瘘震颤和杂音情况。透析过程中注意观察血流量是否充足,有无报警提示血管通路问题。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并发症与护理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穿刺相关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常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假性动脉瘤、感染、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等。
出血与血肿的预防处理
透析结束后正确压迫止血 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发生血肿时立即冰敷,24 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肿吸收。较大血肿需及时就医处理。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核心。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在感染部位继续穿刺。
日常维护与患者教育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直接影响内瘘使用寿命。教导患者每日检查内瘘震颤和杂音,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或负重。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睡觉时不要压迫该侧手臂,不穿袖口过紧的衣服。保持适当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异常情况识别与应对
教会患者识别内瘘异常信号,如震颤减弱或消失、穿刺处持续出血、手臂肿胀疼痛等,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就医。
总结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核心技术 ,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和患者安全。 严格的无菌操作、正确的穿刺技术和科学的穿刺点选择 是保障穿刺成功的关键要素。充分的患者教育和日常维护 能够显著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发生。医护人员需要不断精进穿刺技术,而患者则应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好这条珍贵的 ” 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穿刺 的质量管理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合理规范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 是血液透析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