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起来形成的人工血管通路。这种连接方式使得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显著增加了血流量和静脉血管壁的压力。动静脉内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进行吻合,而人工血管内瘘则是使用合成材料搭建血管桥梁。
动静脉内瘘的发展历史
动静脉内瘘技术最早由医生 Brescia 和 Cimino 于 1966 年首次报道,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方式。在此之前,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通过反复穿刺外周血管来建立血管通路,这不仅痛苦,而且并发症频发。动静脉内瘘的出现使得血液透析变得更加安全、有效,被医学界誉为 ” 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
动静脉内瘘的主要特点
动静脉内瘘具有血流量充足、使用寿命长、感染风险低等优势。正常情况下,成熟的内瘘可以提供 200-500ml/min 的血流量,完全满足血液透析的需求。与临时性血管通路相比,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动静脉内瘘的工作原理
血流动力学改变机制
动静脉内瘘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改变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在生理状态下,动脉血经过毛细血管网后才进入静脉系统。而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避开了高阻力的毛细血管床。这种改变导致静脉系统承受了较高的压力和血流量,促使静脉发生适应性改变,包括血管扩张和血管壁增厚。
血管重塑过程
内瘘建立后会发生显著的血管重塑现象。静脉在承受动脉压力后,血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会发生增生和重组。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4 - 8 周时间,医学上称为 ” 内瘘成熟期 ”。成熟后的静脉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能够耐受反复穿刺,为长期血液透析创造了条件。
血流量调节机制
动静脉内瘘具有独特的血流量自我调节能力。当内瘘血流量过大时,可能会引起心脏负荷加重,此时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部分血管收缩,减少内瘘分流量。相反,当血流量不足时,血管会适度扩张,确保透析 adequacy。
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
动静脉内瘘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具体适应症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预期需要透析超过 3 个月的患者等。禁忌症方面,严重心功能不全、预期寿命有限、血管条件极差等情况需要谨慎考虑。
手术技术与部位选择
动静脉内瘘手术部位的选择至关重要。首选部位是非优势手臂的腕部(鼻烟壶区域),此处建立的桡动脉 - 头静脉内瘘最为经典。如果腕部血管条件不佳,可以考虑前臂、上臂等其他部位。手术技术包括端侧吻合、侧侧吻合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
术后护理与监测
术后正确的护理和监测是保证内瘘长期通畅的关键。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内瘘震颤和杂音,监测血流量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在内瘘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或负重。医护人员需要通过物理检查和超声检查定期评估内瘘功能状态。
并发症及其处理
动静脉内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感染、动脉瘤样扩张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可以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解决。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规范操作、定期监测和及时干预。
总结
动静脉内瘘原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外科手术建立动脉与静脉的直接连接 ,改变正常的血流动力学路径。 这种设计使得静脉血管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发生适应性重塑 ,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最终形成能够耐受反复穿刺的可靠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 ” 生命线 ”,其成功建立和长期维护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患者的积极配合。理解动静脉内瘘原理 不仅有助于临床正确应用,更能促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最终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动静脉内瘘原理 的深入掌握对于肾脏科医生和血液净化专业人员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