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通过外科手术将患者自身的动脉和邻近的浅表静脉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这种通路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1.2 内瘘建立的重要性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 ” 生命线 ”,相比其他血管通路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低的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良好的内瘘功能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1.3 内瘘的成熟过程
内瘘建立后需要 4 - 8 周的成熟期,在此期间静脉壁逐渐增厚、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至适合透析的水平。成熟良好的内瘘应具备足够的血流量、明显的震颤和血管杂音。
二、日常护理要点
2.1 术后早期护理
2.1.1 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 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后 24-48 小时内避免敷料潮湿,按时换药,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2.1.2 肢体位置管理
术后应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减轻 水肿。避免在术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或输液,防止内瘘受压。
2.2 功能锻炼与监测
2.2.1 内瘘功能锻炼
术后 1 周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每日进行握拳运动、使用握力器,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3 - 4 次,促进内瘘成熟。
2.2.2 日常监测要点
每日检查内瘘震颤和血管杂音 是发现问题的首要方法。正常内瘘应有持续、有力的震颤和吹风样杂音。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3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2.3.1 皮肤护理
保持内瘘侧肢体皮肤清洁完整,避免搔抓、外伤。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洗后轻柔擦干,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2.3.2 衣物与睡眠
穿着宽松衣袖的衣物,避免压迫内瘘血管。睡眠时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建议仰卧或健侧卧位。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1 常见并发症识别
3.1.1 血栓形成
血栓是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震颤减弱或消失、杂音消失。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6 小时内处理成功率较高。
3.1.2 感染预防
内瘘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伴发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个人卫生 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3.2 特殊情况的应对
3.2.1 出血处理
穿刺点出血时应 立即局部压迫止血,压力适中,既能止血又不完全阻断血流。如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
3.2.2 动脉瘤预防与处理
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易导致动脉瘤形成。实施绳梯式穿刺法,合理选择穿刺点,避免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
3.3 定期评估与维护
3.3.1 专业评估
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评估内瘘血流量、管腔直径和血流速度,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3.2 长期维护策略
建立个人护理档案,记录内瘘使用情况。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制定个性化的长期维护计划。
总结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 是血液透析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日常护理 包括保持清洁、避免压迫、规律锻炼和持续监测。并发症预防 需要重点关注血栓形成、感染控制和动脉瘤预防,其中 每日检查内瘘震颤和血管杂音 是最基本的监测手段。定期专业评估 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能够显著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通过系统化的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 ,患者能够更好地维护这条 ” 生命线 ”,确保透析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掌握科学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是每位透析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