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生命线,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本文将系统介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术前准备与评估
术前评估要点
血管评估 是动静脉内瘘术前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包括动脉和静脉的直径、弹性及血流情况。通常选择非优势手臂进行手术,以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患者教育 同样至关重要。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确保术后能够正确执行护理措施。
术前准备事项
术前检查 包括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血管超声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手术。术前皮肤准备 要求手术区域清洁,避免感染。患者术前应保持手臂皮肤完好,无破损或炎症。
术后护理措施
早期护理(术后 2 周内)
伤口护理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后应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或分泌物。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抬高患肢 可减轻 水肿。术后应将手术侧手臂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血流监测
触诊震颤 是检查内瘘通畅的基本方法。每日多次触摸内瘘部位,感受是否有震颤感。听诊血管杂音 同样重要,应用听诊器听取内瘘处是否有持续的 ” 嗡嗡 ” 声。
中期护理(术后 2 - 6 周)
功能锻炼
定期握球运动 可促进内瘘成熟。患者应每日进行握球训练,每次 5 -10 分钟,每天 3 - 4 次,增强血流冲击,促进血管扩张。
避免压迫行为 至关重要。禁止在手术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或佩戴过紧首饰,防止内瘘受压。
日常保护
穿着宽松衣物 避免压迫内瘘。选择袖口宽松的衣服,防止局部受压。避免重物提拿,术后 6 周内不宜用手术侧手臂提超过 5 公斤的重物。
长期维护护理
透析日护理
穿刺部位轮换 可延长内瘘寿命。每次透析时应更换穿刺点,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透析后压迫止血 需要掌握正确方法。拔针后应采用指压止血,压力适中,既能止血又不完全阻断血流,压迫时间通常为 15-30 分钟。
日常监测
自我检查 应成为习惯。每日检查内瘘震颤和杂音,测量血管直径,记录异常情况。定期超声检查 不可忽视,每 3 - 6 个月进行血管超声评估内瘘功能。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识别
血栓形成
早期发现 是关键。如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杂音改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需立即就医。预防措施 包括充足水分摄入、避免低血压和及时处理压迫因素。
感染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 在透析穿刺时尤为重要。保持内瘘部位清洁,透析前认真清洗手臂。感染迹象识别 包括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发现后应及时治疗。
紧急情况处理
出血处理
轻微出血 可采用局部压迫。如透析后 针眼 渗血,可轻压止血点 10-15 分钟。大量出血 应立即压迫穿刺点上方,并紧急就医。
窃血综合征
症状识别 包括手部发冷、苍白、疼痛或麻木。严重时可出现运动障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动静脉内瘘护理措施 是保障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从 术前评估 开始,到 术后分期护理 ,再到 并发症预防 ,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 日常监测 和定期检查 是发现问题的首要手段,正确的功能锻炼 和避免压迫 是维护内瘘通畅的基础。通过系统化的 动静脉内瘘护理措施 ,能显著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努力,将 动静脉内瘘护理措施 落实到位,确保这条 ” 生命线 ” 持久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