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静脉内瘘闭合术的适应症与术前评估
1.1 主要适应症
动静脉内瘘闭合术 是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内瘘出现不可逆的功能障碍时,需要考虑进行闭合手术。最常见的情况包括 内瘘狭窄或闭塞 导致血流量不足,无法满足透析需求。此外,反复发生的感染 也是重要指征,特别是当感染难以控制,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
1.2 其他适应情况
血管通路功能障碍 是另一个重要适应症。当内瘘出现动脉瘤样扩张、严重狭窄或血栓形成,且无法通过介入治疗改善时,需要考虑手术闭合。心脏负荷过重 也是不容忽视的情况,特别是高位内瘘导致的心力衰竭,需要通过闭合术减轻心脏负担。
1.3 术前评估要点
全面的术前评估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需要进行 血管造影检查 ,明确内瘘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 超声多普勒检查 能够评估血管壁状况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此外,患者全身状况评估 包括心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等,都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手术方式与技术选择
2.1 传统开放手术
2.1.1 手术入路选择
传统开放手术 是最常用的闭合方式。手术通常选择 原手术切口入路,便于识别和分离血管。在分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周围神经和重要血管,避免损伤。
2.1.2 血管处理技术
血管结扎技术 是核心步骤。首先需要 充分游离动静脉 ,然后分别结扎动脉和静脉端。对于较大的血管,建议采用 双重结扎或缝扎 ,确保止血可靠。术后需要 放置引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2 介入治疗技术
2.2.1 血管栓塞术
介入栓塞治疗 是微创选择。通过 选择性血管插管 ,将栓塞材料精准置入目标血管。常用的 栓塞材料 包括弹簧圈、血管塞和生物胶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高龄或基础状况差的患者。
2.2.2 覆膜支架置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覆膜支架置入 可以作为替代方案。通过在内瘘处放置覆膜支架,实现 血流隔绝,同时保留原有血管的连续性。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保留血管资源的患者。
三、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3.1 早期术后护理
3.1.1 伤口护理要点
术后伤口管理 至关重要。需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密切观察 伤口渗血情况,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对于感染风险高的患者,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1.2 循环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是术后重点。需要密切观察 肢体远端血运,包括皮温、颜色和动脉搏动。定期测量双侧血压,评估循环功能恢复情况。
3.2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3.2.1 出血与血肿
术后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 术中仔细止血 和适当加压包扎。一旦发生血肿,需要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和神经压迫。
3.2.2 感染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 需要高度重视。除了术中无菌操作外,术后需要 规范使用抗生素。出现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引流并加强局部护理。
3.2.3 血管并发症
血栓形成 和远端缺血 是需要注意的血管并发症。术后需要适当抗凝,密切监测肢体血运。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干预,避免严重后果。
3.3 长期随访管理
3.3.1 功能评估
定期随访评估 不可或缺。通过 超声检查 评估血管闭合情况,确认无残余分流。同时评估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
3.3.2 新通路规划
对于仍需透析的患者,需要 尽早规划新的血管通路。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和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新的动静脉内瘘。
总结
动静脉内瘘闭合术 是处理内瘘并发症的重要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前通过 血管造影和超声评估 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开放手术或介入治疗 。术后重点预防 出血、感染和血管并发症 ,加强伤口护理和循环监测。长期随访需要评估闭合效果,并为需要继续透析的患者 规划新的血管通路 。 动静脉内瘘闭合术 的成功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内瘘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