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鼻鼽 ?它与普通 感冒 的区别
每到秋冬季节,不少人一遇冷空气就开始打喷嚏、流清涕,这种情况究竟是普通感冒还是 过敏性鼻炎 ? 中医 将过敏性 鼻炎 称为 ” 鼻鼽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和阵发性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与感冒不同,鼻鼽的症状通常遇冷加重,反复发作,但不伴有发热、咽喉痛等全身症状。
鼻鼽的核心病机在于 肺气虚寒 ,卫外不固。当人体阳气不足,特别是肺气虚弱时,无法有效抵御外邪,遇到风寒等刺激就会引发症状。此外, 脾肾阳虚 也是重要因素,脾虚导致水湿内停,肾虚则温煦无力,都会加重病情。
中医视角下的鼻鼽病因解析
体质因素:内在根源
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生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特禀体质(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病,这类人群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
气虚体质 也是重要因素,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气短懒言、容易疲劳、怕风易汗,他们的免疫系统如同 ” 漏洞百出的防线 ”,无法有效阻挡外邪入侵。
外邪侵袭:诱发条件
风寒邪气 是鼻鼽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当气温骤降或接触冷空气时,寒邪通过口鼻侵入人体,直接损伤肺气,导致肺失宣降,鼻窍不通。
现代生活中的 空调冷气 也成为重要诱因。夏季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使人体汗孔闭塞,寒邪郁闭体内,到了秋冬季节便容易发病。
中医抗敏治疗方案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鼻鼽强调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方药:
对于 肺气虚寒证 ,常用玉屏风散合 苍耳子 散加减,以益气固表、散寒通窍;对于 脾气虚弱证 ,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化湿通窍;对于 肾阳不足证,常选金匮肾气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补肾阳、固表止嚏。
针灸疗法:调节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 穴位 ,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体质。常用穴位包括:迎香、鼻通、印堂等局部穴位,以及合谷、足三里、肺俞等远端穴位。 艾灸疗法 特别适合虚寒体质患者,通过温热的刺激,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穴位敷贴:冬病夏治
三伏贴 是中医 ” 冬病夏治 ” 的典型代表。在夏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将特定中药敷贴于相应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温阳散寒、补益肺脾的功效,显著降低冬季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
日常防护与调理建议
饮食调养:温阳散寒
鼻鼽患者的饮食应以 温性食物 为主,如 生姜 、 葱白 、 韭菜 、羊肉等,有助于温阳散寒。避免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这些食物会损伤 脾胃 阳气,加重病情。
推荐 食疗 方:黄芪 生姜茶 ——黄芪 15 克、生姜 3 片、红枣 5 枚,水煎代 茶饮,具有益气固表、温散寒邪的功效。
生活调理:避寒保暖
注意保暖 是预防鼻鼽发作的重要措施。尤其要注意头颈部、胸背部和足部的保暖,这些部位受寒易导致全身阳气受损。
适度运动 能够增强体质,推荐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 养生 功法,以及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阳气,改善肺功能。
环境调节:减少刺激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 积聚。在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加湿器保持室内适宜湿度,避免鼻腔干燥。
综合防治:中医整体观
中医治疗鼻鼽的优势在于 整体调节,不仅针对症状,更注重改善过敏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中药、针灸、饮食、运动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正气,达到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的理想状态。
对于反复发作的鼻鼽患者,建议在症状缓解期继续坚持调理,通过 循序渐进 的方式改善体质,这样才能真正摆脱鼻鼽的困扰,享受自由呼吸的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