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胸痹?认识这个危险信号
胸痹,在现代医学中常被称为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是一种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胸痹突然发作时,患者常感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有时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颈部、下颌,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症状。
胸痹发作时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什么?首先是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其次是如何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最后是如何预防再次发作,实现长期管理。
胸痹发作的紧急应对措施
识别危险信号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胸痹发作:
– 胸部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
– 疼痛向左上肢、背部、颈部或下颌放射
– 伴随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头晕
– 症状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立即采取的急救步骤
- 立即停止活动:马上坐下或半卧位休息,减少心脏负担
- 保持镇静:焦虑和紧张会加重病情,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
- 舌下含服急救药物:若医生 previously 处方了硝酸甘油片,立即舌下含服一片
- 及时求医:若疼痛持续 5 -10 分钟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 保持通风:松开衣领、腰带,确保呼吸通畅
中医 视角下的胸痹与通阳方案
胸痹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 ” 阳微阴弦 ”,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乘,导致胸中阳气闭塞不通。常见证型包括:
- 寒凝心脉型:遇寒易发,胸痛剧烈,温熨后可缓解
- 痰浊闭阻型:体型偏胖,胸闷如窒,痰多气短
- 瘀血阻络型: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 心气不足型:隐隐作痛,气短乏力,动则加重
中医通阳治疗方案
“ 通阳 ” 是治疗胸痹的核心原则,旨在恢复胸中阳气的通畅运行:
1. 中药通阳 方剂
– 瓜蒌薤白白酒汤:适用于寒凝心脉型,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 枳实 薤白桂枝汤:针对痰浊壅盛,胸阳不展的证型
– 血府逐瘀汤:适用于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生脉散合保元汤:针对心气不足型,益气通阳,养心复脉
2. 针灸通阳法
– 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 膻中穴:心包募穴,调气通阳
– 厥阴俞:心俞穴,通心脉,助阳气
– 公孙穴:与内关相配,治疗心胸疾病
3. 穴位 按摩 急救法
胸痹突发时,可强力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两筋之间),同时配合按压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有助于缓解症状。
胸痹的长期管理与预防策略
生活方式调整
- 情志调摄:避免过喜、过怒、过忧,保持心境平和
- 饮食调理 :少食多餐,避免饱餐;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适量食用具有通阳作用的食物如葱、蒜、 韭菜、桂皮等
- 适度运动:根据心功能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
- 避寒就温: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胸痹
定期监测与随访
胸痹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按时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学习识别胸痹发作的早期信号,掌握自救方法。
用药建议与注意事项
常用药物类别
- 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 注意有效期,避光保存
- 中长期治疗药物:
- 活血化瘀类:复方丹参片、通心络胶囊
- 益气养阴类:生脉胶囊、稳心颗粒
- 化痰通络类:瓜蒌皮 片、银杏叶制剂
用药注意事项
- 严格遵医嘱,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如硝酸甘油可能引起 头痛、低血压
- 中药西药联合使用时,需告知医生所有在用药物
- 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胸痹发作是急需重视的医疗状况,及时正确的应对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中医通阳方案提供了从急救到长期管理的系统思路,结合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能为胸痹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记住,任何胸痛症状都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是最安全的选择。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胸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









